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资讯汇总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成功发射

  9月24日,“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搭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

  “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是一颗重约50公斤的小卫星,收起太阳能电池板后形状为长宽高各50厘米的立方形,由复旦大学与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公司)联合研制。

  卫星将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围绕太阳大气数据和澜湄区域大气数据开展跨国科学研究,为澜湄六国开展太空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卫星搭载了2个载荷。主载荷为“核科一号”对日探测光谱仪,有望在280纳米波段首次获得来自中国卫星的优于0.1纳米精度的耀斑精细光谱,并将这些观测数据用于验证和发展理论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太阳爆发活动。

  另一个载荷是毫米波大气湿度廓线探测仪,获取的数据可服务我国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及“一带一路”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海洋管理等,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不仅是“科研之星”,还带着多重身份。

  它是一颗“外交之星”。卫星将为相关太阳活动理论的验证、空间天气预测模型的建立,贡献中国团队的实验观测数据和研究。复旦大学之后将设立国际联合研究项目,携手澜湄流域及“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数据共享、联合科研、合作培养等方式,邀请澜湄国际青年联合开展科研实验,为澜湄六国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它是一颗“友谊之星”。复旦大学与空间公司开展了大量联合研讨和现场测试、攻关技术难题。以卫星研发为契机,复旦大学与院所、企业了解愈深,合作愈进。航天的专家为复旦“先修课堂”和支教学校的同学授课,复旦学子参加卫星研制的现场观摩以及航天科普参观。双方进一步开展空间材料的质子辐照实验,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科研和教学(科普)发展。

  它更是一颗“未来之星”。以“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的发射为契机,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将依托研究成果,逐步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不同类型的空间观测。未来,院系将设计核天体物理相关、其他复旦大学有研究基础的空间实验载荷,进一步推进学校天体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此外,“星座组网计划”正在筹划中,未来将逐步部署5颗卫星,形成6颗星座,实现地面1小时重访,更高速地获得地球水汽信息,提升天气预测的精度、准确度,推动各方科研与合作。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