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科研动态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我国学者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快报》刊发了烟台大学教授祝斌,北京化工大学教师梁正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武雷、博士苏亮亮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的研究突破,该成果提升了轻暗物质的探测灵敏度。

  祝斌介绍,当暗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击固体材料时,会引发固体材料中的“等离子体共振”,这种“共振”可以被高精度探测器捕捉到,从而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基于此,武雷、祝斌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探测方法,能显著提升半导体探测器对轻暗物质的灵敏度。通过这套方法,他们研究了暗物质与材料中的电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揭示了暗物质激发“等离激元”的微观过程。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该团队给出了对质量范围1 keV-1 MeV的暗物质-电子耦合强度迄今最严格的限制。换句话说,该团队通过上述成果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性质范围,就像在捉迷藏中排除了一些可能藏身的地方,离游戏胜利更进一步。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验证了该学科交叉方法的有效性,更揭示了现有半导体探测器的潜在能力。祝斌表示,在轻媒介子模型中,硅探测器对亚MeV暗物质的探测极限提升了3—20倍。此外,高灵敏度半导体探测技术除了成为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外的关键工具,还能应用于辐射监测、医疗成像、环境监测等领域。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