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聚英才上海专场
首页 > 学者风采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他拒绝百万年薪留校任教!他曾获“亚洲唯一”大奖!
未来,他也将在这个极具挑战的领域,继续深耕,不断创造新成果。

  来源:头条号@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整理自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师个人主页、中国科技网

  当一腔热血的青年遇到一片可以施展才华的“宝地”,故事便由此开始。他放弃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名企的诱人高薪,选择站上“三尺讲台”,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他带领团队勇闯“高效率视觉目标识别”研发难关,创造性发明空间稀疏的视觉自注意力模型,为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解锁”更多可能。他是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学者王兴刚,坚持用“青春无悔、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诠释新时期青年科学家的中国自信。

  王兴刚,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美国天普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访问学习。2021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曾荣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微软学者等荣誉。

  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华中大

  王兴刚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渊源颇深,他在华中大先后完成了本科和博士学业。读博期间,他凭实力夺得2012年度全亚洲唯一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微软学者”奖。

  “一开始不够自信,当时的对手太强了。”王兴刚回忆,刚去微软亚洲学院实习时,与亚太地区一流高校的计算机学科博士生竞争微软学者奖学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路过关斩将,王兴刚最终成为亚洲区十位获奖的微软学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从事计算机视觉研究方向的获奖者。“这给了我莫大信心——我们华中大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跟业界顶尖选手过招,并争得一席之地。”王兴刚说。

  2014年12月博士毕业的王兴刚,有企业为他开出百万年薪,但他放弃了诱人高薪,选择留校,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三尺讲台”上的一员。在王兴刚看来,热爱是他做出这个看似“不划算”选择的原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变革,这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王兴刚认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作为新时期青年科学家,理应当仁不让、一马争先,立足于“四个面向”,践行科研报国初心。

  “作为80后青年学者,我们经历了中国科研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由不自信到自信的心路历程。”在王兴刚看来,科研自信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的自信,是关于中国科研体系的自信,是“四个自信”在科研领域的集中体现。

  “解锁”计算机视觉识别巨大潜力

  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学科,是一门关于如何运用照相机和计算机来获取被拍摄对象的数据与信息的学问,好比给计算机安装上“眼睛”和“大脑”,让计算机能够感知环境。视觉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问题,其研究目的是让计算机、机器人的“眼睛”能在图像视频中精确的定位出感兴趣的目标位置并确定目标类别。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与地平线计算机视觉联合研究中心为期四年的合作研究落下帷幕。4月2日,王兴刚团队关于《基于神经结构搜索的高效率人体姿态估计》论文获得了《计算机可视媒体》期刊2021年度最佳论文奖。该奖项包含奖金1000美元,将在CVM 2022大会上颁发。

  目前,全球计算机视觉识别研究主要存在三大难题,即当前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难以准确灵活地刻画复杂的视觉场景特征,视觉识别模型依赖于完美精确的人工标注数据来进行训练和学习,方法需要的计算量大、功耗高,难以在低成本硬件上实时运行。

  刚开始,实验设备缺乏、团队经费不足、人手严重不够。王兴刚团队摒弃国外竞争对手做大算力大模型的思路,从数据高效和计算高效的思路实现独辟蹊径。他带领团队历经四年研究,提出空间稀疏的视觉自注意力模型,为实现高效率的计算机视觉识别“解锁”巨大潜力,在图像视频语义分割、目标检测等视觉识别问题中被广泛采用。

  此外,空间稀疏的视觉自注意力模型的影响力还辐射到生命科学领域,于2021年被《自然》封面文章蛋白质结构预测AI AlphaFold使用,有效解决了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的内存爆炸和计算速度慢难题。谷歌DeepMind创始人哈撒比斯博士评价:“该模型的成功启发了采用注意力方法来解译蛋白质序列的探索。”

  “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艰难起步,到站上国际舞台与世界顶尖同行同台竞技,从敢于竞争到善于竞争,我们是华中大精神的践行者。”王兴刚自信满满。未来,他也将在这个极具挑战的领域,继续深耕,不断创造新成果。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