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论坛
首页 > 资讯汇总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入职了二本学院:我与学术就此无缘了吗?

  我没有后悔自己来二本学院的选择,尽管一年来很多人表示不解。

  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前,我想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

  文科男,农村娃,211本科,985硕博,博导业内风云人物,毕业29岁,成果7篇独作或一作C,3篇中文核心,参编著作、参与课题若干。

  我选择来到家乡的二本学院

  学界有一个盛传的梗:

  读博前,永攀高峰,冲击诺奖;入学后,出好成果,早日戴帽;读了一半,多发文章,找个工作;四五年后,只求毕业,阿弥陀佛。

  这个略带调侃意味的自嘲尽管滑稽,但其反映和蕴含的道理却是真实无疑的。那就是,随着读博日程的推进,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博士,认清自己。

  实事求是地讲,我也对学术有过雄心或野心,也想如我导师一样获得令人敬仰的学术荣耀。但是,在现实中逐渐认清形势,在挣扎中逐渐认清自己,我对学术的看法已然改变,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清晰。

  虽说自己学术能力不算强,但是我的学历背景、学缘关系、学术成果在我们这个学科的博士毕业生中还是有竞争力的。换言之,我的选择空间比较大。

  第一个选择,去“双一流”院校,直接任教或做博后留校。

  第二个选择,去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一本院校,没有任何问题。

  第三个选择,去二本或专科院校,算是人才引进。

  第四个选择,离开学界去业界,但是文科博士的出路很少。

  第五个选择,当过干部获过奖,但个人脾气秉性不适合选调考公。

  就学术发展前景和个人前途来看,去二本院校都不算是我的“最优解”。这条路既使我缺失了学术平台及资源的保障,也让我可资利用的人脉关系形同虚设,还可能招致导师、同门和同学的不解乃至嘲讽。

  然而,我却是比较坚决的。

  因为,我无法做到只考虑个人前途。

  首先,农家子弟,父母衰老,三十而立,一事无成,这些煎熬我内心的现实状况令我必须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尽管父母会支持我一往无前,但是我自己不能不管不顾,我需要及时回馈,以尽人伦。

  父母安土重迁,不给子女添乱,但我不忍父母留守,孤老此生。于是,回老家或离家近成为我的要求。同时,我不能再“吸食”父母的供养之力,那过于残忍。于是,避开一线城市及高昂的安家成本成为必然。

  何况,二本院校的引进费用的确对我缓和这个阶段的窘迫境况意义非凡。

  其次,女友已然工作,她的父母同样面临我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两个不能舍下父母去自私地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且我们的积蓄也不容许去一线城市过个体面的生活。让父母继续帮扶?我们是坚决拒绝的。

  何况,二本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引进的目标还能为博士配偶解决工作问题。

  再者,我自己的学术能力我自己清楚,当前的学界现状我也清楚。强者如我导师都无法完全自主地开展学术研究,那些大佬们的成果也乏善可陈,我何必执着于这种无限度的自我消耗呢?

  何况,我在985很少看到生活,老师们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地消耗自己,精英,是的;异化,更是。

  学术是什么我或许不好界定,但学术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的特征我是确信的。我们这些平庸的博士,与那些头部的、前沿的纯学术是极难产生联系的,学术对我们而言其实只是一份为稻粱谋的工作,如果能夹杂一丝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那实属万幸了。

  于是,我很少再有那种不切实际的豪言壮志,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人间烟火。

  我认为,我来到二本学院,是我权衡各种因素后的最佳选择。我是个博士,但更是个人,活生生的人。我有父母妻儿,有七情六欲,无论别人怎么说,我觉得挺好就足够了。

  入职后,我入编,我对象本就是硕士,以配偶身份安排了教职;安家费和房补买了房子,工资不算多也有结余;在这个二线与三线之间的城市,回她家一个小时,到我家两个小时。

  我这是逃避吗?我认为恰恰是承担!我这是幼稚吗?我认为恰恰是成熟!我这是沦落吗?我认为恰恰是踏实。

  二本院校就与学术无缘了吗?

  很多人认为,入职二本院校就算与学术告别了,学术生涯到此为止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偏颇的。

  隔行如隔山,学界尤甚。或许这种论断更适合理工科,我不是很了解。但就我所在的人文社科领域,即便到了二本学院,学术依然是个人工作的重要部分。

  首先,二本院校引进博士人才,其初衷就是让这些人才把科研指标拉上去。我虽然选择了二本学院,但我丝毫不认为二本学院就比研究型大学更人性化,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点。

  从人才引进明码标价的那刻起,雇佣者出钱、员工出力的逻辑和模式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二本院校真金白银花了,我们这些博士就要为拉动科研业绩而努力。也就是说,不是有缘无缘,而是必须得干。

  其次,二本院校及其教师的学术业绩,有其自己的明确定位和相应的标准。二本院校有属于它们这个层次的科研指标,这个层次的指标是可以由其教师完成的。当然,这不包括个别院校制定的不合理的考核标准。

  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是“双一流”院校的,我们是可以争取一般、省部级的;顶刊高影响因子是研究型大学的,我们是可以发核刊、普刊的;国家级称号是一流大学的,我们是可以追求省城称号的。

  正如学术等级或价值在院校之间的分布一样,它同样在学术人员中有分布。我们可以埋怨二本院校的平台、资源、团队条件等,但是无法否定二本院校也是有其学术生存与发展的模式的。

  要知道,学术没有上限,那些高层次的学术成果也未必能有重大的原创性突破性价值,不存在绝对的封顶性学术成就,学术成果的层次与水平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很多时候的比较是没有最终答案的,只能带来没完没了的精神内耗,所谓平衡,应该是内心的平衡,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相当不错了。

  再者,学术不止是学术,它是学术人所共有的、没有边界的全部生活。众所周知,博士有“职业病”,学者有精神特质,这些被训练和自我培养起来的职业标识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所有这个行业的人的生活之中。

  什么样的大学都有这种学术生活,什么样的学者都有这种学术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二本院校及其教师也是有其自身的学术世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学术,我们的学术也是我们的生活。

  在一份学术职业中,把围绕学术工作的所有问题解决好,把所有与此相关的责任履行好,把所有由此及彼任务完成好,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学术生活过好。

  这是一种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它超越了简单的量化指标比较,避免了等级、层次等标准的束缚和表征。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过好,那就是学术生活给予我们的存在之义。

  二本院校又如何?专科院校又如何?学术之心不死,处处皆是学术。我们所抱怨的都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我们到底是不是学术人,一旦成了学术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生活过好就是好的学术。

  二本院校的学术该走向何处?

  这世界上最大的价值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可以说学术等级、学术地位之高低,但很难说学术价值、学术意义之好坏。二本院校的老师们,我们的学术之路该朝向哪里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学术是应用型学术。即便现在很多院校渴望升格、扩大规模、申报学位点等,但我始终认为这不是最健康的发展之路。须知道,在直上直下且愈发固化的等级链条上PK,永远是成王败寇、多数陪跑的结局。

  与“双一流”院校拼科研?那只能是把自己拖累、耗散,学校的老师也只能是无能为力。因为在这样的赛道上,从始至终就是不公平的,这种标准和规则就不是为二本、专科院校制定的。

  博耶提出了四种学术:研究的、应用的、整合的、教学的。四种学术彼此融合,彼此包含,结为一体。不同院校、学科也理应有所侧重,各显其能。

  二本院校,是为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所服务的。我们的学术工作应该基于院校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院校的特色发展、持续发展。

  其次,二本院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学术。如果说研究型大学是教学、科研双中心的话,那么二本院校大体上是一种教学为主型院校,教学工作是这类院校的根本与中心工作。

  博耶把教学视为学术,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给教学一个学术名号,而是深刻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实质与价值。对我们而言,教学学术不是简单的学术护身符,而是要切实把教学学术化,用基于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成果来确立和巩固教学的地位。

  二本院校的我们,其实具备科研工作的功底,也拥有大量教学实践案例的资源,开展教学学术工作既是应该的,更是可能的。在美国,教学型院校成为开展教学学术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世界上只有一种绝对超越,那就是特色化超越。正如研究型大学在科研上独具实力以致其他院校难以超越一样,地方的二本院校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特色,基于教学并回归教学,在教学学术上有所作为。

  具体来说,要严格遵循一般科研的程序和步骤,对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开展研究,将所得的成果进行检验,进而将其在共同体内部交流共享,具备推广价值的成果可以积极争取发表,在不断的学术专业化进程中强化教学的地位。

  同时,需要做好教学学术的期刊建设、协会组织建设、专门的学术交流机制建设等工作,使应用型院校的研究成果实现长效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流本科教育行动不断深入。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应用型院校都已经成为重要的一流本科建设成员。基于此,二本院校及其教师更应立足教育教学立场,积极发挥教学学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特色发展,全在于此。

  再者,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体味学术。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将自身的学术能力运用到所处的生动实践之中,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体会学术工作的价值所在。

  学校实力有强弱之分,学校事业无优劣之别。教育所遵循的既不是经济资本逻辑,也不是政治管理逻辑,而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逻辑。我们需要超脱排名的质量观与一元的学术观,为普及化时代的院校供给侧改革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术成果有等级之分,学术活动无贵贱之别。选择了这处岗位,就在这里发光发热,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贡献。事实上,越好的大学可能越不缺我们这种人才,我们或许应该到最需要学术的地方,最需要用学术的精神去改造和发展的地方去。

  学生成绩有高低之分,学生发展无轻重之别。黄灯老师的一本《我的二本学生》令很多大学教师内心久久难以平定,那是触及教育初心与教育理想的文字。很多二本或专科的博士教师表示,学术发展或许受限,但在学生哪里找到了坚守与从教的意义。

  学术人,终究是有生命的。那种在功名利禄中迷失的教师,或许应该多靠近一下学生,重审教师的使命。我们苦苦求学投身教育事业为的是什么?我多少次地想过,教学才能让学术的生命力发挥出来,实现一种善意与悲悯的传递与光大,那是可以化作永恒的东西啊。

  就像我第一次上课时,这所二本院校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来这里任教。我心里只有一句话:因为你们值得,值得你们以后不会再问这句话。

  前路漫漫,尔虞我诈,人情世故,庸庸碌碌,这些我早有准备,也正在经历,我不知道以后会否后悔,但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有气力为之奋争。

  人总得为了一点儿气力活着,这个地方就给了我那种气力。

  如寓娘答苏轼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本文经授权转载微信公号“学术志(ID:xueshuzhi001)”,学术志是学术中国的延续,是硕博群体、高校教师强烈推荐公号,宗旨是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欢迎志同道合的人关注。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