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为什么会出现开放存取?

2020-06-19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开放存取”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

  “开放存取”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

  学者个人或群体通过搭建简单的网络技术平台交流成果,这种孤立行为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零星出现,可以看做是开放存取的“思想启蒙”和初步尝试。其实,早在1969年互联网诞生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军事目的外,当时互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参与该项目中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直到1986年互联网大规模民用,科研学术交流的功能虽然仍在发展,但不如其它应用发展的快,学术交流功能占比越来越小,才把科研学术交流的功能淹没了。

  作为一个明确的专门术语,“开放存取”最早出现在2002年2月开放学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文献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确接受和引用。” 同年,国际上16个科研学术机构签署了该纲领性文件。

  2003年10月,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研机构在德国柏林联合签署《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简称《柏林宣言》),进一步完善确定了其内涵,随后开放存取运动就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目前,全球已经有一万多种“开放存取”期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放存取”出现的时间节点。实际上,它并不是几个学者拍着脑袋凭空构架出来的“乌托邦”,可以说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和选择。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的方式与交流渠道,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解决了传统媒体的发行瓶颈问题,为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便捷。传统的学报期刊在科研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互联网的发明正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变为新的业态。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展示内容活动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新技术和新方式,不能理解成传统媒体的一个新类型,更不是传统出版社的音像出版部。互联网将逐渐成为人类信息交流和知识获取的主渠道。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学术论文交流载体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同行书信交流到不定期出刊,纸张和印刷技术的普及,慢慢形成了现代的学术期刊,又经过商业上的利益博弈,学术期刊开始集中于几个大型出版商手中。由于实现了高度的中心化,在与学者、读者的博弈过程中出版者处于有利位置,使得学者读者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听之任之,这种垄断客观上持续抬高学术交流的门槛,已经开始阻碍和干扰了科研的进步与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其核心就是消除中间环节,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当前传统纸媒的衰落、商业出版的低迷、电商的崛起无不说明这种模式的颠覆之处。同时,互联网空间也因为无限、开放等优点成为取代传统期刊的天然载体。

  相对于传统期刊,开放存取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一,通过互联网可随时随地发表与获取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发布论文或查阅学科前沿信息; 第二,在线论文平台可让同行发表评论与分享观点; 第三,在线论文多媒体表达方式更准确表达作者思想且更吸引注意力; 第四,保障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不受侵权,论文检索查重方便,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第五,用户可自己订制论文专业内容、获得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等等。(荣誉主编李志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