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全国政协委员黄震:人才政策不能重引轻育,更不应有“身份歧视”

2019-03-05 文汇客户端

如今,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引进,海外博士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回国工作,高校可以给出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的岗位,并且给住房、年薪超过四五十万

  如今,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引进,海外博士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回国工作,高校可以给出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的岗位,并且给住房、年薪超过四五十万。但,同是博士毕业,国内“土鳖”青年人才则收入低、职业发展空间小、职称晋升道路漫长。更不用说,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支持的“海归”人数是“土鳖”的双倍。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在两会期间提案指出,我国的人才政策和高校的人才引进在重视吸引“海归”人才的同时,还应该给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更多发展空间和支持。

  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就要建设一支以本土培养人才和海归人才共同构成的师资队伍,两者不能偏废。黄震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大力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国家和高校人才政策有明显的“重引轻育”倾向,以“出身”论英雄,应引起高度关注。

  据了解,如海外青年人才一旦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支持力度非常大,除了国家给予的资助外,地方政府给予各种配套资助,一个海外博士毕业才一、二年的青年人才回国工作,高校给正高职称,给博士生导师、给住房、年薪可达四、五十万以上。

  相比之下,国内的“土鳖”攻读学位学制长,毕业后在高校就业困难,一些高校在师资招聘时甚至出台“身份歧视”政策,非海外博士不要,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寥寥可数,本土培养青年人才有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

  海归博士与国内博士的待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重海外引进,轻本土培养,由于政策导向,使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硕士生、本科生甚至高中毕业生纷纷远赴海外高校攻读学位,加剧了“留学热”, 从国内名校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继续升学读研情况看,近70%的学生选择了赴海外深造,造成优秀生源大量流失,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带来很大冲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少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我们要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自信,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水平自信,我国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培养的博士生不比国外差,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待遇。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具有“扎根祖国大地”的天然优势,海归青年人才具有良好国际视野,他们都是高校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从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看,如何推进海归人才和本土培养青年人才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

  1、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必需从“重引轻育”向“引育并重”转变。

  2、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在各类人才计划实施的申报条件上,不能搞唯出身论,要摘掉“海龟”、“土鳖”的标签,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以水平、能力和贡献作为衡量人才唯一指标,使之成为共识。为海归和本土培养各类人才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舞台,实施同台竞技,按“绩”取“酬”。建立并完善以能力与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3、加强国家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在引育并举上双向发力。

  目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分别针对海归青年人才和本土青年人才,目前两个计划在每年资助人数和支持力度上很不平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每年资助人数只有青年千人计划的一半还不到。

  建议显著提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人数,并在生活待遇给予相当条件。让本土培养的青年教师也看到希望,有实现他们“中国梦”的机会。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