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教育部:官方没有使用过“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2021-09-30 双一流高校、教育部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9月29日,教育部针对网友在9月1日提问的“请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此前,教育部曾对“第一学历”的问题进行过回应。

  2014年8月,教育部在答复“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考上中专军校成为干部,请问我的第一学历是高中还是中专。”的提问中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历史背景

  第一、第二学历的区分原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背景下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上级是各省市原第一教育局,毕业时颁发的学历是由第一教育局颁发,所以称之为第一学历;成人高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成人中等学校等其它继续教育形式则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负责,颁发的学历以及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同时修读第二专业获得的学历称为第二学历。第一学历与第二学历是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的学历。

  第一学历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第一学历“可以分清区别于工人农民的干部出身,例如一个接受了普通大中专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定是有铁饭碗和干部身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而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特别是以岗定薪、企事业单位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开展以来,这个干部身份越来越不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都强调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而部分国企事业单位强调第一学历,这是由于两者的体制背景不同导致的。

  1999年扩招前,中国的大中专教育(本科、专科、中专)录取率低、选拔严格,通过者大多智力拔群,都是精英教育,但1999年起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本科连年扩招,使得拥有普通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教育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1999年中国大陆大中专院校扩招后,更无第一学历的说法。

  第一学历情结

  “第一学历”情结产生众多误区,近年部分用人单位选聘人才将“第一学历”出身作为标准,由此,亦产生诸多错误观念及不平等甚至是歧视现象。人为设置“第一学历”门槛,引发应考者、应聘者的不满、抱怨。 

  第一学历歧视是指用人单位不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岗位需求,而是根据应聘者多年前曾取得的所谓第一学历,对应聘者进行的不科学评价和不合理筛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出身像一把政治枷锁,束缚了不少年轻人。近年又有一条新枷锁出现,要求“原始学历”必须如何。如果你第一学历低,即使你后来又进修了,你的专业也很精通,但只要“第一学历”达不到要求,免谈。这不是“家庭出身”这把枷锁在今天的翻版吗?

  因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及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致使“第一学历”情结依旧存在。

  客观来讲,我国的本科教育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了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开始显现出自身的惰性,入学之后,缺乏自控能力,相当时间耽误在上网、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对专业知识不能较好的学习,在考试中存在违纪、作弊,而学校的教育方向也有问题,仍停留在最初的学术上,照本宣科,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使得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以致于毕业之初在社会上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许多高校普遍存在。

  由于目前高校连年扩招,学术水平较低大学的硕士点、博士点的盲目增加,以及上级监管不严,造成证书滥发等诸多原因,学历在不断的贬值之中,这为“第一学历”情结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