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浙江

浙江三四线城市抢设沪杭人才“飞地”

中国青年报 2019-11-26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据嘉兴市委组织部统计,目前,嘉善、海宁、平湖等7个县市区,在上海、杭州等市建成人才“飞地”12块,总面积3.7万余平方米,聚集和最大效率利用各类创新人才资源。

  浙江省嘉善县迈维代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堂前几年到武汉、西安等地招聘博士时,常常有人上来就表示,不想去县城工作,“要去上海,哪怕收入低点儿”。抢不到高端人才,是县城许多企业家的心病。不过,从今年11月开始,这个难题有了新解,县里引进的高端人才可以直接进驻嘉善国际(上海)创新中心,在上海办公,为嘉兴的企业服务。

  嘉善县国有企业投资公司在上海市虹桥商务区设立了一块建筑面积为两万平方米的人才“飞地”,专门服务于该县实施企业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嘉善的发展战略。

  据嘉兴市委组织部统计,目前,嘉善、海宁、平湖等7个县市区,在上海、杭州等市建成人才“飞地”12块,总面积3.7万余平方米,聚集和最大效率利用各类创新人才资源。

  寻找“虹吸”“溢出”效应的平衡点

  嘉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但是在引进博士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则处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经济强市的夹缝中间。加上高端人才受各地引才政策竞争带来的“潮汐”现象影响,嘉兴吸引高端人才难,留住高端人才更难。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不过,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往往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润纯说。

  嘉兴市和嘉善县的困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内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共同烦恼。

  张润纯说,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人才往往被高铁等便捷交通方式构成的一小时交通圈“虹吸”到了大城市。另一方面,大城市人才济济,一部分高端人才想到中小城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人才的“溢出”效应。

  张润纯分析,此前,高端人才来嘉善县工作后留不住,主要是缺乏学术圈子和氛围。同时,高端人才的家搬不过来,配偶等家人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另外,小县城的教育、医疗条件也不如大城市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善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抢抓机遇,在上海虹桥交通枢纽附近投资9亿元,第一期购置1.7万平方米,第二期购置2400多平方米以及190个车位,全方位建设实体化的人才“飞地”。

  张润纯说,这块“飞地”被定位为嘉善企业在上海的研发中心、高科技项目孵化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示范中心等。

  在沪“飞地”工作也能享受嘉善人才普惠政策

  在外建设人才“飞地”虽不是嘉兴的首创,但在突破行政壁垒,确保“飞地”上的项目、人才为本地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嘉兴先行先试,下足了功夫。

  张润纯说,他们考察了一些地方的人才“飞地”后发现,租赁或购买写字楼、招些项目“填满楼”很容易,难就难在同本地产业结合起来。

  因此,人才“飞地”入口关要把好,项目的筛选非常重要。张润纯说,嘉善县设在上海的“飞地”不急于把楼填满,而是注重入驻项目的科技含量和高层次人才。目前,首轮孵化项目14个,入驻6个,在洽谈人才项目80多个。

  该县专门出台了支持人才“飞地”建议的十条意见,符合支持范围的入驻企业自实际业务开展3个月后可享受一次性开办费补助,最高5万元,另有一个车位的补贴。入驻企业享受50%租金补贴,对于落户嘉善并实际发生投资、纳税以及吸引人才的企业,给予最高100%租金奖、100%纳税地方贡献奖。

  同时,嘉善县给这块“飞地”建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天使基金,入驻企业可获最高150万元的资助,每年最高10万元的科技银行贷款贴息,最高30万元的创新券。在入驻企业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待企业在嘉善落地后,其在上海的缴纳社保年限可折算在嘉善的缴纳社保年限,申领面值50万元的嘉善人才住房券等。

  享受这些“飞地”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项目落地必须在嘉善,没有产值税收也拿不到政策。张润纯说,如果不是落户嘉善的人才项目,在“飞地”上的办公室租金将是每天5元/平方米,商务成本高肯定待不住,不到一年就会搬走,这就是“飞地”上的市场淘汰机制。

  “人才在哪里不重要,把聪明才智贡献给嘉兴才重要。”嘉兴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张敏说,市委、市政府领导转变观念,高端人才的人事、社保关系转与不转没关系,只要在该市设在大城市人才“飞地”上的项目和企业工作,就可以同等享受本地人才的普惠性政策待遇,如专门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的购房补偿等。

  这在两三年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张敏说,过去很多人才政策都是与户籍、社保捆绑在一起的,导致人才储水池的总量就是那么大。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共享性、流动性强,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开放才能包容更多。张润纯也表示,只要给嘉兴作过贡献的人才,享受普惠性政策是应该的,即使将来有一部分人才流动也属于正常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由地下走到地上,从国内延伸至国外

  三四线城市到大城市设人才“飞地”,因为怕大城市误解它们是来“挖墙脚”“抢人才”的,起初都小心翼翼不敢声张。张润纯说,嘉善国际(上海)创新中心2017年开始购置物业后也没有对外说是人才“飞地”,直到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委会领导来现场调研认可后才公开亮牌子。

  在浙江省会杭州也一样,此前部分县、市和企业会在省城高校周边设立人才孵化器。今年以来,浙江省主导建设的浙江人才大厦中,嘉兴、丽水等9个设区市已先后在此设立人才“飞地”。浙江省省长袁家军,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发近日赴浙江人才大厦调研人才“飞地”在柔性引才方面的重要使命和作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办公室的胡哲诚说,该院总部设在嘉兴市南湖区,已在美国纽约、波士顿,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地设立8个“离岸孵化器”,带土培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200多个。

  据介绍,嘉善县在荷兰设立了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市设开发区分区,嘉兴市联合浙江省委人才办建设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鼓励和支持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级市、县进驻该市引人才。还有衢州市在杭州设人才“飞地”,湖州市在上海设“飞地”,义乌市在北京设“飞地”……三四线城市各类人才“飞地”建设正在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单向向双向发展,从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从国内延伸至国外,既有自持和自营物业的,也有租赁房产的,还有共同合作经营的,形式、业态越来越多样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