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山东

山东淄博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9-07-08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山东省淄博市从2016年起创新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搭建校城精准有效对接平台,建立地方与高校人才共建共享机制,2018年将融合范围由最初的山东理工大学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9所驻淄高校,今年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市外高校,推动校地人才全面...

  为破解地方与驻淄高校各自独立现状,山东省淄博市从2016年起创新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搭建校城精准有效对接平台,建立地方与高校人才共建共享机制,2018年将融合范围由最初的山东理工大学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9所驻淄高校,今年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市外高校,推动校地人才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实现了校地合作共赢。

  校城机制共融

  聚焦校城沟通联络的体制障碍,淄博市专门成立校城融合办公室,制定《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3个文件,建立“八个一”工作制度,即每年召开1次校城人才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每年进行1次考核评价、每半年进行1次专题研究调度、每年进行1次第三方评估、每年拿出1个工作方案、每年在各高校召开1次现场会、各部门每年制定1个校城人才融合计划、各高校每年列出1张服务地方的任务清单,逐渐形成校城双方职责清晰、联动推进、落实有力、常态长效的融合体系。

  设立校城融合专项资金,2017年,淄博市将驻淄高校全部融入全市人才政策体系,市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定向支持驻淄高校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加大科研攻坚。今年,校城融合范围突破市域界限,扩展延伸到市外高校,校城融合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吸引更多的优质高校资源与淄博市捆绑运作。

  构建市区两级联动的全域融合格局,引导推动驻淄高校与11个区县合作发展、全域融合,共享校城融合创新成果。张店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校城融合发展,并为山东理工大学提供50套人才公寓;周村区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创新谷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高新区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办公及研发用房和运行经费支持等等。

  校城人才共引

  聚焦校城双方急需高端人才,支持驻淄高校与地方联合申报重点人才工程,先后有9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积极探索对校城双方急需人才采取“就职高校、创业淄博”办法一事一议,校城联合组织“泰山学者沙龙”“淄博—名校直通车”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联合引进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市重点产业领域162名博士以上高端人才,落实补贴资金2913.8万元,为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人才骨干支撑。山东理工大学引进的兰玉彬教授,在淄博市创建500亩无人机植保农场,牵头成立了淄博市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精准农业航空研究院”,并为淄博本土人才成功申报“万人计划”提供平台支撑。

  校城平台共建

  聚焦优势产业和特色学科,积极打造校地战略规划与咨询、应用研究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2016以来,校地联合建设了智能制造、大数据采集与应用、基因编辑与细胞应用研究等16个研究应用型平台。重点支持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陶瓷研究院等29个特色学院。对接驻淄高校与淄博市企业,联合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14个,作为校地共用资源,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依托驻淄高校建设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精细陶瓷公共实训基地4个,2018年培训企业家和技能人才2.7万人。

  校城成果共享

  聚焦校地人才价值最大化,从驻淄高校选派6名人才挂职科技副区(县)长,驻淄高校从地方企业选聘160余名企业高端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和创业导师。校城融合实施以来,推动全市200余家企业与驻淄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完成校城融合人才科技项目152项,落实支持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50亿元,拉动科技创新投入6亿多元,其中5项校城联合科研成果获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多项成果转换为产业项目。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在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实现转让,专利费达5亿元,创造了转让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的最高纪录。目前该技术已转换成年产10万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投资6.7亿元,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3亿元。乐红志教授与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赤泥透水砖项目,技术世界领先,目前已建成国内首条赤泥生态透水砖示范生产线,年消耗赤泥10万吨,为淄博老工业城市节能减排、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