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辽宁

突出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 沈阳市推出“人才新政3.0版”

沈阳市人社局 2021-12-31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沈阳市推出“人才新政3.0版”,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全面升级。

  “立足5个‘老字号’、3个‘原字号’、7个‘新字号’和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20个产业链,试点授权沈阳市产业链“链主”单位自主认定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享受相应人才政策。”……7月27日,从市人社局获悉,沈阳市推出“人才新政3.0版”,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全面升级。这是沈阳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沈阳“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3.0版”,坚持人才“全周期”服务理念,重点突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各个环节。与以往沈阳人才政策相比,此次出台的人才政策主要呈现五大突出特点:一是人才认定突出自主。在人才认定、项目评审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化因素,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审。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投资,根据创业项目实际投入,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二是奖励补贴突出贡献。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人才在产业链上找贡献点,根据实际贡献,给予奖励支持。在奖励补贴政策中,增加人才所在企业就业、纳税等贡献因素的权重;三是人才引进突出精准。制定对技术转移平台、引才中介服务平台的支持政策,采取提前奖补的方式,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为沈阳市引进“带土移植”的“项目+团队”。打造“凤还巢”招才引智品牌,推出对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创业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开设紧缺职业(工种)专业;四是人才补贴突出提标。按照“同城同待遇”原则,对在沈就业的沈阳户籍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分别按照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层次发放最长三年的生活补贴(含租房补贴)。将首次购房补贴标准较原政策分别提高1万元,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盛京新阳卡”,在吃、住、行等方面给予礼遇;五是政策兑现突出时效。提高人才认定时效性,对符合标准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认定为相应层级。对持“盛京人才卡”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相应待遇。优化补贴资金拨付方式,压缩补贴兑现时限,由市级财政先行全额垫付。

 

“创新沈阳”人才新政3.0版(简版)

2021-07-28

  一、人才激励

  (一)高层次人才

  1.奖励和住房

  对新引进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择优选拔:

  A类:最高500万元奖励、“一人一议”解决首套购房问题

  B类:最高25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

  C类:最高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

  2.发放“盛京人才卡”。提供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娱乐消费等便利服务。

  3.外国专家资助。外籍人才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我市1:1给予用人单位匹配资助。

  4.创业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启动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阶段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累计最高奖励2000万元。战略科技人才项目团队,“一事一议”资助。

  (二)产业人才

  1.急需紧缺人才,择优奖励6-30万元。

  2.创新型企业家,择优支持15万元。

  3.军事科研人才,择优奖励15-50万元。

  4.中青年科技人才项目,择优支持10万元。

  (三)高校毕业生

  1.生活补贴(含租房补贴)。博士3万元/年、硕士1.44万元/年、本科0.72万元/年,最长3年。

  2.购房补贴。博士7万元、硕士4万元、本科2万元。

  3.博士后。每年10万元、最长2年进站资助;引进的博士后20万元生活补贴。

  4.创业支持。最长2年最高6万元创业场地或场租补贴。

  5.就业支持。按照1000元/人,及企业录用毕业生人数,给予企业用工补助;每年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

  6.盛京新阳卡。向在校大学生发放“新阳卡”,覆盖在沈吃住行等。

  (四)技能人才

  1.生活补贴:最高1000元/月,最长3年。

  2.购房补贴:最高50万元。

  3.“技能大师”带徒补贴:每带一名徒弟3000-5000元。

  4.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双元制”校企合作:最高100万元资助

  5.专业建设补贴:对院校开设的紧缺专业,一次性50-100万元;根据人才培养情况,给予院校最长3年、每年30万元。

  6.输送毕业生奖励:按每人1000元奖励院校。

  7.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新获得技师资格3500元、高级技师职业资格5000元。

  8.新型学徒制培训:给予企业每人每年4000-6000元。

  二、平台载体建设

  (五)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1.研发机构支持。依托浑南科技城、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引进研发机构,给予1000-3000万元支持;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研发机构绩效评价达标的,给予1000万元后补助,连续支持3年。

  2.科研攻关支持。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开展“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攻关的,给予企业实际支付技术合同费用20%-40%,最高2500万元支持。

  (六)成果转化支持

  1.出让方支持。按实际支付技术合同费用的3%给予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补贴,每年最高50万元。

  2.受让方支持。对技术需求提出企业按照中榜项目技术合同费用的50%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前资助。

  3.平台支持。按企业实际支付技术合同费用的3%奖励,最高50万元。择优给予机构最高30万元奖励。

  4.技术经纪人支持。遴选“服务之星”技术经纪人,最高10万元奖励。

  (七)人才创新载体支持

  1.院士工作站。5年最高总计300万元奖励。

  2.专家工作站、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海智工作站。最长3年每年最高10万元支持。

  3.博士后工作站。新设国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最高100万、50万元。

  4.海外创新载体。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海外工作站引进海外人才和项目,择优给予10-50万元补贴。

  (八)人才交流平台支持

  1.打造“凤还巢”招才引智系列活动等重大人才活动品牌。

  2.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落地企业给予5-100万元奖励。

  3.学术交流活动。最高按活动总支出的50%给予主办单位最高100万元补贴;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和研修深造,给予一定补贴。

  4.学会入沈支持。连续5年每年最高30万学会服务站支持。

  5.智库课题。针对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给予经费支持。

  (九)社会中介组织支持

  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市级以上产业园一次性建园奖励。运营良好的,给予20-40万元贡献奖励。

  2.人才中介组织支持。承办创新创业大赛、团队项目对接的,3-6万元奖励;项目对接落地的,再给予5-10万元奖励。

  3.引才奖补。开展“带土移植”人才项目对接活动,择优奖励最多9万元;成功引进创业团队,最高奖励50万元。

  (十)人才创业融资支持

  1.人才贷款支持。创新型创业项目可获金融机构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并按一年期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最高80%比例给予后补助贴息,累计最多补助36个月。

  2.人才投资支持。对向种子期、初创期创新型创业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并持有期满24个月的投资机构,按实际货币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

  3.融资速度支持。制定科创人才金融保障“白名单”,各类金融支持资金到账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

  三、体制机制创新及服务保障

  (十一)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限

  设立专项事业编制,用于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

  (十二)人才认定

  1.高层次人才分为A、B、C三个层次。

  2.试点授权我市产业链“链主”单位自主认定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享受相应人才政策。

  3.对经其他省会以上城市认定的人才可直接认定为我市相应层次人才。

  (十三)专项贡献奖励

  1.专项贡献奖励。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骨干人员,根据贡献,分档奖励。

  2.外国专家年薪资助。对引进的海外人才按年薪划分为30-50万元、50-80万元、80万元以上3个区间,分别按年薪的40%、50%、60%的标准给予资助,最高60万元。

  (十四)住房保障

  1.人才住房。多种方式筹集人才住房,租金减免,符合条件人才轮候期间享受补贴。

  2.公积金支持。高层次人才首次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住房的,可享受贷款限额的1.5-4倍。

  (十五)公共服务

  1.人才窗口。实行人才窗口“一站式”服务。

  2.人才驿站。外地毕业生最长10天免费入住。

  (十六)解决后顾之忧

  1.配偶安置。对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偶安置服务,或发放最长36个月生活补助。

  2.子女入学。按人才层次提供子女入学服务。

  3.就医诊疗。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提供优先诊疗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费体检。

  (十七)工作保障机制

  人才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先行全额垫付,年终结算上解。

  (十八)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沈阳市现行人才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按本政策执行。在享受同类优惠政策时,按照“从新、不重复”的原则执行。政策措施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暂行三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