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江苏

上半年实现引进人才4.2万人!常州打造青年之城、未来之城

2022-08-30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常州锚定“两湖”创新区,打造一座青年之城、未来之城,再现腾飞之势。

  当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常州,与“天马行空”的年轻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在常州,做不一样的烟火

  传统内容也能闯出一片天

  今年刚刚毕业的00后缪涵,就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凭着对阅读和文化传播的热爱,她选择入职常州秋白书苑运河系列馆,通过策划工作,将好书带给更多的人。

  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曾经似乎都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但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传播不断提升内在力的同时,形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隐于深巷”走向“融于闹市”。

  与曾经静等读者上门不同,中文专业毕业的缪涵选择主动出击、多点尝试。作为策划人,她将图书馆搬进夜市,用书香气点燃城市“慢生活”的烟火气。

  缪涵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看似就业范围狭窄,其实可以干的事情很多,比如活动策划、公众号的撰写、网络短剧的编写,思路打开,传统内容在当下也能闯出一片天。

  种猕猴桃的“新农人”

  小伙徐旦经营着目前江苏最大猕猴桃种植基地,电影专业毕业的他,在20岁之前甚至没有干过农活。

  徐旦的父亲以果园种植为业,2016年,眼见父亲日渐年迈,他接手了父亲的果园。

  “尽管我从小长在城市,之前没干过农活,但每每看到父亲果园里的果树年复一年,结起累累的果实,心里就感到莫名的踏实,这是坐在办公室完全没办法体会的。”从育苗到结出硕果,徐旦收获了满足。

  澎湃的新鲜血液、活跃的想象力、强大的资讯链接,带来了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徐旦引进新的猕猴桃品种,实行更加科学的种植管护方法,也更加重视产品化运营和品牌打造。

  徐旦说:

  我愿意选择农业,成为一名‘新农人’。现代科技让我们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袁隆平先生可以用一生种水稻,我为什么不能把种好猕猴桃作为一生的目标呢?

  梦想,多少钱都换不来

  在常州,有时,哪怕只是一个兴趣、一项爱好,都能成就梦想。

  今夏,常州各地夜市火热出圈,随着夜市一起出圈的,是一位叫杨羽成的街头歌手。26岁的他手握麦克风,一边在下线夜市开演唱会,一边线上直播,真诚的歌声打动了许多听众。

  而就在几个月前,他因为生计问题,甚至要被迫放弃唱歌。

  杨羽成说:

  当时,唱歌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母亲劝了我很多次,可是我不想放弃啊,每天能干喜欢的事情,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现在,各类商演纷纷邀请杨羽成当表演嘉宾,他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唱歌不可能养活我一辈子,但我希望,它能成为前进的动力。”

  常州,自带流量

  选择城市,赢得机遇。

  三位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他们的故事只是常州多元包容、人才闪烁的缩影。

  今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常州依然实现了引进人才4.2万人、在常高校留常参保就业人数增长8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常州列第25位。

  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常州就业景气指数全国第二,省内第一。

  数据呈现趋势,脚步投射选择。

  是什么,吸引这些年轻血液汇聚常州?可以说,常州这座城市,自带“流量”。

  底蕴深厚,这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拥有太多文化IP,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和60多处国保省保单位,也包括刻纸、锡剧、竹刻在内的15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造就了常州海纳百川、包容多元的气质。

  “中轴”C位,常州正在大力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随着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铁路的建成,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优质要素将加速流入、资源配置将更加便捷,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 葛金华教授

  一方面,常州拥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不管是交通,还是周边辐射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常州各产业链完善,产业基础好。近年来,常州发力‘双碳’赛道,硬核高端的新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都发展地很好。

  实力不俗,面对新兴产业风口,常州抢抓风口、竞逐赛道。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新能源整车制造业、动力电池产业和光伏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98.1%、91.8%、35.2%,生物医药行业增长37.8%。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以来,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常州,倾尽所能

  市场向新,机遇向新,人才向新,政策更要向新。

  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这两年,常州频频放出揽才“大招”,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确保人才在常后顾无忧,全力打造“‘常’爱人才、‘州’到服务”品牌。

  招式一:“免费”拎包入住 最长3年

  常州实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大力推进“青春留常”计划,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以及就业咨询等综合服务,为年轻人来常州创新创业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对无本地自有住房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每月500元、600元和800元的租房补贴,连续补贴3年;

  对企业新引进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并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和8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

  招式二:引人更留人

  去年6月15日,我市出台《常州市公安机关促进人口集聚十项措施》,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门槛限制。

  35周岁以下、有合法稳定就业、缴纳社会保险即可落户,为“青春留常”政策落地提供条件。35周岁以上租房只需缴纳社保满1年即可落户,较之前需社保满3年降低“门槛”。

  招式三:留才更成才

  推进“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扶持大学生创业6000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1.8万人以上,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450个以上,资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300个以上。

图片

  ◆ 设立400亿元政府科创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

  ◆ 对创新创业的团队,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最高给予1亿元重奖,大力引进能为常州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关键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工程师。

  ◆ 提高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额度,扩大贷款总量,为人才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人才贷”支持。

  在常州政策的沃土中,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创新型人才保障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常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紧紧跟随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

  发展向新,城向未来。

  曾经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才、产业人才前赴后继,为常州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常州锚定“两湖”创新区,打造一座青年之城、未来之城,再现腾飞之势。

  围绕“两湖”,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常州科教城、龙城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载体不断聚集,旗舰型、龙头型、科技型项目加快落地,为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个区域的发展在人才、未来在人才。

  面对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常州,发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最强音。这里,将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施展才华的沃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