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为人才“冷板凳”加热

《中国人才》 2025-06-06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今年全国两会上,“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一度成为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纵观科学发展史,在基础研究领域要想实现“从0到1”的突破,除了科学家的灵光乍现,更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和充分沉淀。因此,要想取得更多突破性、创新性成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让人才能够坐稳坐住“冷板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国科研领域历来有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的宝贵传统,这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项目上都有体现,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所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都是科学家们坐了平均16年“冷板凳”的结果。

  然而当前却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让很多人才无法安坐“冷板凳”:有的地方急于求成,多设置短期目标,催着人才出成果;有的侧重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漠不关心,把资源投注在见效快的领域;有的关注人才“帽子”,认为地位越高,成果自然就越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长此以往,必然对科研事业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成果,除了让人才发扬敢坐“冷板凳”的精神外,更需要打造让人才坐得住坐得稳的“暖环境”,让人才彻底心无旁骛、安心科研。

  要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为“板凳”加温。基础研究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需要破除短平快的偏颇思维,加快建设符合创新规律的多元化支持体系。牢牢树立长期主义观念,加大耐心资本投入,通过政府资金牵引,引导院所、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加大研究投入,合理规划长期目标,不设置硬性指标。深化创新成果赋权改革,实施以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鼓励支持人才以知识、技术入股参与收入分配,提升劳动、知识等生产要素活力。用好考核“指挥棒”,以破“四唯”为基础,按不同研究领域实施分类评价,破除“帽子”迷信,让人才在宽松自由公正的环境里安坐“冷板凳”。

  要厚植创新沃土,持续为“板凳”赋能。旗帜鲜明地弘扬科学精神,构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鼓励探索的研究环境和社会氛围,让人才有空间有时间静心坐热“冷板凳”。要在学校中加大科学研究普及教育,引导人才从青年时期关注基础研究、热爱探索未知,加快塑造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青春人格。要引导支持更多企业家重视基础研究,主动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建设,关心“冷板凳”人才,保持静待花开的发展耐心。要以制度黏性为人才分忧,探索出台研发容错办法,界定好容错免责的情形,创新“首次免责”等暖心举措,帮助人才卸下“试错成本”包袱。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加大基础研究领域人才表彰力度,赋予科研人员更高社会地位,让更多人才心甘情愿坐热“冷板凳”。

  (作者张根袁,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