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浅谈破五唯、破四唯的困境

李志民 2023-03-13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俗称为破“五唯”)。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俗称“破四唯”)。破“五唯”与破 “四唯”都进一步体现了国家深化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导向。

  如今,破“四唯”破“五唯”改革已经推行数年了,进展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刚开始的时候,各高校、各种评价体系对怎么破怎么立都是一头雾水。以清华大学为例,在2020年国家政策刚刚下达时,清华大学就快速响应,相继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等规定意见,其中,还因出现“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发论文”引发媒体热议。而实际上,清华只是在“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三个“立”,包括在评价对象上,破“唯论文”,立“创新成果”;在评价主体上,破“唯论文发表期刊及评审人”,立“大学自身学术共同体”;在评价方式上,破“趋同化、数量化”,立“多元化、过程化”。然而细细研究会发现,这三个“立”所对应的客体本身还是不够具体。“‘创新成果’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研究的实质成果与贡献,学位论文是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形式……达到与清华学术品位相一致的学术水平,符合清华大学博士、硕士毕业的要求。”这些表述本身还是不够量化,不可执行。什么是与清华学术品位一致的学术水平?尤其在高水平人才齐聚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区分评价每位毕业生?面对诸多实操难题,迷茫的高校发现,在国家新标倡导下,实质上是“破”易“立”难。

  然而学界依然秉持着普遍的共识,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了论文、学历、资历和奖项在职称评价中的作用。那么在全面立新之前,高校机构只能“向上看”,看看国家层面的动作,以寻求标杆指引。由此破“四唯”“五唯”困境的第二个矛盾点就来了——国家一方面要求扭转科技和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导向,一方面仍然在举办国家级评奖、省部级奖,颁发各种国家级“帽子”、省部级“帽子”。再加上学校申报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时(如学位点申请,学科评估等)的评价权重仍然依靠各种奖项和“帽子”支撑,这种指导思想和实际落实间的不匹配导致高校和科研人员依然不能轻易放弃对“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帽子的追求、依然千方百计地申报各种奖励、依然要拼命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番折腾后,教师学者发现自己的工作方向与以往比似乎并不需要多少改变。

  实际上,过多的政府奖励和“帽子”是与党中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精神相悖的。如果国家能够大幅度减少各种政府奖项和“帽子”,把各种评奖主体转移至民间学术团体就能有效扭转功利化导向。另外,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资助比较多元,基础科研类经费既有中央或联邦政府出资,也有州或省政府出资,此外还有私人基金会、企业项目等,科技开发类研究经费基本来自企业。对大学来说,只要能拿到科研经费就是好的、有竞争力的表现,并不十分在意科研经费的来源。像我们国内这种课题经费来源有明确区分,“国自然”是最高金字招牌,同为中央拨款的部委项目就略低一等,企业横向经费等而下之,在各类评比中所占权重差异巨大的现象并不存在。如果国家能在这一点上适当调整,使科研立项仅关联经费发放,不与其他奖项、帽子挂钩,学术圈唯“纵向项目”的风气也许就能扭转,使科研回到研究真问题的氛围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重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国育才。破五唯是正确的方向,应坚决贯彻。回顾过去三年,我们看到了导向和政策标准中的空白与矛盾点。让我们在摸索中不断探索新评估评价方式,在积累经验中改进提升,使破“五唯”的旗帜,真正吹散学术圈不良风气。(责任编辑张一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