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学术自主是走出破“五唯”迷局的根本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2021-11-04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王洪才:厦门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破“五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政策文件的“五唯”主要是指唯论文、唯项目、唯职称、唯奖项和唯帽子。为何如此重视破“五唯”?是因为“五唯”严重阻碍了大学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步。

  1.“五唯”不破,影响科学创新。学者忙于课题申报,本来应该关心课题研究后的成果和价值,但却常将申报课题的重要性置于课题研究之前,以为“课题立项就一切都有了”,这就是“本末倒置”。

  2.“五唯”不破,影响人才培养。目前高校的职称评价均是“论文至上”“课题至上”。若无国家级课题立项,高级职称基本无望。科研评价中过度的论文考核要求导致教师无心教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3.“五唯”不破,影响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这就要求学术科研面向社会需求。学者写论文只关心能否发表,不关心是否有创新价值,管理者则只关心帽子、奖项,反而忽视实际贡献。

  4.“五唯”不破,影响大学团结。为了达到“五唯”评价指标的要求,大学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有些大学为了提升自己的排名,拼命的与排名机构“建立关系”。

  破“五唯”渐成为时下高教评价的一个迷局

  1.“五唯”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偶然形成的。

  论文能够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项目也能够反映学术竞争力,特别是高校之间的竞争力。奖项代表光环,职称代表了地位,帽子更是代表了至高的荣誉,这都是历史形成的。

  2.破“五唯”绝非轻而易举能够成功

  事实证明,“五唯”越来越走向畸形,越来越走向内卷化,这与高校之间的相互攀比有直接关系。为了追求排名层次,高校拼命把评审指标、评价指标不断抬高,所以青年教师感觉苦不堪言,不得不短期内产出成果。“十年磨一剑”,磨不到时间必须要“走人”。破“五唯”已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仅在评价理念上改变远远不够,想改变评价实践却很难。

  3.不摆脱排行榜依赖就难以见效

  大学排行榜是“五唯”的推手,因为排行榜关系着大学的“面子”和“里子”。排名降低直接影响高校领导、院校领导的情绪和“面子”,同时排行名次的提升能够带来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实在利益。

  4.排行榜已成为学术治理的鸦片

  竞争异常惨烈,恶性竞争形成在所难免。为了提升排行名次,各高校把师生科研绩效的评价指标定得非常高,全员上阵。如此形成了高校的恶性竞争循环,却与高校科研的初衷越来越远。

  破“五唯”成为迷局根本在于学术的依附性。

  1.依赖排行榜是外部评价强势的表现

  学术评价通常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走个过场”。外部评价被认为更加客观、公正,更加有学术鉴别力,但内部基本上是“放弃式”评价,只要定量指标上达到,就“一律放行”。外部评价优于内部评价,这是外部评价竞争强势的社会心理基础。

  2.依赖排行榜是评价过度的集中体现。

  大学是高度依赖声望的组织,如果没有声望似乎就失去了一切。因此,高校过度地依赖各种外部评价结果,其中依赖排行榜是我们外部评价的集中表现,因此学术委员会基本上被架空。

  3.依赖外部评价是“免责化”的根本手段。

  外部评价确实具有一系列天然的优点,所以使得高校高度依赖外部评价,但这种依赖本质上是“免责化”,导致了办学主体不是向内,而是向外。评价在“免责化”心理的推动下,无法为学术负责,为创新负责,为贡献负责。

  4.“免责化”导致办学主体向外而非向内

  为了应对问责,高校都在拼命“做好数据”,为外部评价提供方便,这是在满足外部需求,而高校对内部发展需求的应对动力却要小很多,因为外部评价指标已经成为了管理权威,是“硬杠杆”,对内部的服务实则被忽视了。

  学术依附性产生于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1.高等教育管理并未走出计划管理模式

  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仍然是计划管理模式,无论是招生、项目,还是编辑,都是计划型。

  2.计划管理体制造成了学术生产外发性

  生产动力是为了满足外部的需求,为了生产而生产,不是出于学术追求的志气与乐趣。这使学术主体性越来越差,越来越被动,功利主义越来越强。

  3.学术生产外发性导致了评价主体外化

  因为学者要满足评价者的需求、范式的需求,只能委屈自己。学术应该要保持忠诚、真诚,但慢慢被淡漠了甚至被遗忘了。

  4.评价主体外化使学术生产失去原创性

  评价主体的外化不是出于内在自身的评价,所以使学术慢慢远离了原创性。评价外化,创新性肯定不是评价中最根本的标准,而是合乎某些要求、标准,这动摇了学术的根本标准。

  走出路径依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题

  1.高等教育现代化呼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走向现代化的话,那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就会严重受到阻碍。走出“五唯”,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做真正的学术,必须要真正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2.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治理主体重心下降与分权化

  治理现代化要求主体重心下移和分权化,要求大学做好发展规划和自主评价。它要求赋予各个管理主体的治理权能,从而能够根据实践中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切实提升学者的自组织能力。管、办、评分离就是对分权化的基本要求。

  3.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大学做好发展规划和自主评价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各个大学担任其学术治理的职责来。“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大学需要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主体地位,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要能够实现对发展效果的独立评价。

  4.具有独立学术评价能力是大学自主办学能力根本体现

  大学的根本工作就是学术。对于教学和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的成效,需要大学自身给予独立判断,无法独立判断则是不具备办学能力表现。

  学术卓越有赖于学术评价主体品格建设

  1.学术卓越有赖于优良的学风建设

  学术卓越依赖于对现实重大难题的回答,依赖于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揭示,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大批的产出。只有实事求是的学风才能成就卓越的学术。

  2.优良学风有赖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建立优良的学风依赖于对学术评判标准的一致认同。只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获得高度认同,因此要使每一个学术工作者都是评价主体,使他们在讨论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

  3.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是学术自我建构结果

  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是外生的,必须是自身切身建构的。只有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立的评价标准才是客观的、可行的。

  4.建构学术标准过程是主体性展现

  有资格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标准体系是办学主体性的体现。不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就不得不依靠外部评价为自己做注,如此就难以摆脱发展的依附性。

  结语

  破“五唯”是一个艰巨工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孕育,学术主体性建设需要法制超前。破“五唯”需要激发主体意识,克服路径依赖,主体性发挥有赖于环境协同。评价主体性决定学术方向,学术自主是学术创造的根本,只有大学具有评价的主体性,才可能为学术发展指出正确发展道路。学术自主呼唤评价多样化,评价多样化造就办学特色化,才能让大学办出自身特色。

  本文根据厦门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10月31日在“第五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I1MdAzzPytu9rq_OGZR_w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