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李如密:教育评价改革思维的突破与挑战

来源:教育测量与评价 作者:李如密 2020-08-10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编者按】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的审议通过,既是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任务的落实,也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特邀知名教育专家以笔谈形式,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思路、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

  原载《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年第8期

  作者介绍: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评价的负效应逐渐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改革的呼声甚高但实践却举步维艰,其瓶颈在于评价改革的思维方式难以突破。教育评价关乎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和基本的社会公平,所以改革起来往往谨慎有余、开拓不足,宁可无功、不愿有过,常因害怕失败而导致该“破”的破不了、该“立”的立不起。这次教育评价改革以“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所带来的顽瘴痼疾为靶点,真可谓“有的放矢”、精准打击。这应该是教育评价思维的一次实质性突破,当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值得深入研究。

  一、以综合评价打破“唯一”禁锢

  “单一评价”是“五唯”评价的实质。破除“五唯”,便是要“破”除对单一评价的推崇,“立”起综合评价标准。其实,客观而论,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升学本身并没有错,文凭本身并没有错,论文本身并没有错,“帽子”本身也没有错,那究竟错在哪里呢?答案是错在“唯”!所谓“唯”,就不仅仅是单一评价的问题,更是将单一评价指标极端化。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事情多么重要,只要一到“唯”的份儿上,就肯定错了。评价学生若只用分数,即成偏差,尽管分数非常重要。如果只看见学生的考试分数,就忽略了其综合素质,想要“一俊遮百丑”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对教师的评价只看文凭、只看论文、只看“帽子”,显然把复杂的事情错误地简单化了。很多时候,有些部门为管理的方便,使用了简单外化指标。对学校的评价,如果只看见升学率,忽略了其他,就不可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应探索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办学声誉等维度全面考察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施综合性评价。单一评价“唯一化”错在对评价对象缺失了全面认识,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这是症结所在。综合评价则旨在把单一评价所丢失的重新找回来,形成对评价对象的全面认识。

  但是,综合评价要比单一评价复杂得多。首先,综合评价标准制定的难度大。综合评价究竟应该由哪些指标构成、如何结构并合理赋值等,均需加强研究、实践尝试、不断改进。其次,综合评价的实施细则不容易一次就做得完善,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优化。最后,不能完全否定单一评价的价值,很多情况下需要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二、以机会可选破除“一次”魔咒

  在评价机会上,我国长期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这如同一个残酷的魔咒,让很多人谈 “考”色变。从思维方式上看,将“一次”绝对化,便是对人发展机会的无情局限,更固化了“偶然”对个体命运的粗暴决定。“只有一次”对许多人来说难免存在偶然因素,既是偶然的,就会造成有人成为“幸运儿”,有人成为“倒霉鬼”,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且不利于人的积极性的提高。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作一种机会的垄断,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一次”,无疑人为地提升了考评的关键地位,给人们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很多学生因为害怕失去机会而过于紧张焦虑,反倒在考试时发挥不稳定,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多次机会呢?情况可能要好许多,提供多次机会可以激发学生考出最好成绩、最佳表现,让学生看到最好的自己、与最好的自己相遇。如国家提倡的将外语考试设计成“一年两考”,选择最高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学生的考试压力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和释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人文关怀。

  但是,多次评价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教育评价的成本会大量增加。教育评价成本的适当增加是可以承受的,但若过度增加则会带来许多问题。其次,会给教育评价组织者带来技术性的困难。再次,“一次”评价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它也有无法完全否定的特点和明显的优点。究竟什么条件下使用“一次”评价、什么条件下使用多次可选,评价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并决策。

  三、以丰富过程补充“僵化”结果

  传统的教育评价重视结果,但在某种意义上,结果就是一种僵化的东西。结果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成绩,就会形成分数崇拜;学生只要有了好成绩,其他的缺陷便会被有意忽视或掩盖了。从思维方式上看,只重结果的教育评价,客观上舍弃了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一个人的认识、技能或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如果只看最后的结果,则只是看了一个横向的截面,而无法完全得知这个结果所经历的纵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保存了学生丰富的生命成长的信息。通过过程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评价对象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是怎样走完这条道路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收获与精彩。过程评价重视将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进程中的全部信息纳入评价范围。同样的结果,可能在不同的过程中形成。若只看结果,就会看不到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只看一次性结果,就会加重实质上的不公平。而过程评价则增加了更丰富的东西,成为对评价结果的重要补充。

  但是,过程评价不如结果评价更容易操作。如果说单纯结果不足以表现评价对象的全部的话,那么,过程中那么多因素,哪些要进入评价呢?都是具有意义的吗?有些过程评价要获得真实可信的效果,可能更需要依赖评价者的诚信品质,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考验。结果评价的操作相对成熟一些,过程评价的操作则需要做更多更进一步的探索。此外,过程评价不能完全代替结果评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评价方案。

  四、以内涵发展超越“外化”符号

  教育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评价,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只见外化的数字和符号,不见人的内涵发展,是教育评价误入歧途的表现。外在的、抽象的、无生命的数字与符号,很容易抹杀内在的、具体的、有生命的个别差异。为了获得数字和符号的统计学意义,有些人便只做与评价指标对应的事情。如此长期的“削足适履”,便容易导致评价迷失自我,从而限制了评价对象有特色地发展和个性魅力的展现。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创新,增值评价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一种教育评价理念。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Benjamin Bloom)曾经指出,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是“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所可能取得的进步”。而这种基于学生进步幅度的学校评价正是学校增值评价的根本目的,即一所成功的学校是对学生的进步有增值作用的学校。与“外化”的分数相比,学生内涵发展进步的空间才是衡量教师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增值评价不是对不同评价对象发展结果的横向比较,而是对同一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评价对象的进步水平与努力程度。增值评价的功能在于使不同的评价对象都能看到进步和发展的希望,从自己的起点出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应有的发展与成就,实现评价育人的激励作用。这是教育评价关注内涵发展与个别差异的有益探索。

  但是增值评价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增值评价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其理念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操作该如何进行需要专业化的培训。更多的时候,评价对象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增值评价的意义,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评价的教育,让他们做评价的“明白人”。对于复杂的教育现象,还可能需要将内涵评价和外延评价相结合,以更好地揭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学校也要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教育评价不能陷入对功利性的追求,特别是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要考虑学校的社会影响。否则,急功近利的教育评价会断送人才的未来。要富有智慧地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思维方式的突破是关键。教育评价就是指挥棒,它指的方向变了,教育的实践追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病情”诊断清楚之后,即可对症下药,但究竟能否药到病除,还要靠实践检验效果。如果我们把教育评价这个难题解决好了,我国教育将会摆脱长期为不当评价所束缚的困境,实现“教育力”的解放,开启崭新的发展局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