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李志民:让有作为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是国家共识

李志民 2020-03-22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科技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科研人员回归初心研究真问题。真正的科研工作,诚信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解决现实问题才有价值;重复是劳命,模仿是伤财,拼凑和抄袭是无德。

科技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归根结底还要靠科研一线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而科技管理部门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引导他们专注研究、发挥潜能。

现阶段,科技部门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科学界定行政主体与学术主体的权责关系,围绕“服务”这一主线,使“越位”行政权力“归位”,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其次要不断完善学术、科研评价体系和鼓励机制,避免过度的功利导向,引导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初心,充分调动科研群体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注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切实地将成果转化为技术,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具体来说,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已经开始从管理者转型为兼具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的功能,从事无巨细向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方面“进化”。

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科研诚信建设。

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减少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

松绑,不让事务性工作打扰科学家。(图片来源:网络)

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具体工作。

对科研机构组建和调整,重在加强规划布局,特别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鼓励政策。

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以及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连续发布的两个关于破除“SCI至上”、“唯论文”的文件,已经充分体现了简政放权和宏观引导方面的精神。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国家战略的同步推进,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确实迎来了新时代。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让有作为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上下一致的共识。

科研人员:回归初心研究真问题

相关部门不遗余力地破除“SCI至上”、“唯论文”,我们的科研人员也是时候跳出一心一意写论文的数字迷宫,真正回归科研初心,研究一些真问题了,应该做到:

志当存高远。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坚决杜绝为了职称提升拼凑无病呻吟的论文。

敢为天下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工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要从根本上减少科研项目的重复和模仿,重复模仿属于教育的范围,不是科研的内涵。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特别是学术权威要作科研诚信的表率,不过度包装项目,还要从制度上防止少数权威打着国家利益旗号给自己设专项计划,减少科研经费浪费。

甘坐“冷板凳”。科研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想要做出大成就必须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工夫。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真正的科研工作,诚信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解决现实问题才有价值;重复是劳命,模仿是伤财,拼凑和抄袭是无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