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2024年,人才发展专委会以“‘破五唯’ 与‘立新标 ’: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实践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面向会员单位广泛征集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创新案例,并评选出25个优秀实践成果,收录进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案例库。
为了进一步帮助各大高校拓宽人才评价改革思路,人才发展专委会决定陆续公开优秀案例内容,本篇为大家分享的案例是“西安理工大学:打造三维人才高地 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西安理工大学:打造三维人才高地 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案例编号:RCZWH202401
作者:胡立攀 刘敏辉 郭鹏程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案例摘要
在“双一流”背景下,各高校都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当做第一创新资源,纷纷加入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西安理工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在学科平台、科研条件、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又是西部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中竞争力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双一流;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育
为期五年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教育部已经在2022年进行公布,第三轮双一流大学评选将是省属高校追逐的焦点。“双一流”建设战略定位中明确“坚持引育并举,重视高层次人才,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伟大的功业必须要人才来实现,伟大的事业也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各高校纷纷加入到“双一流”建设中来,都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当做第一资源。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省属高校在学科平台、科研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主要问题及改革背景
(一)学校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虽然近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级人才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高层次人才在学科上的分布还不均衡,对标“11235”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高端人才明显不足,与学校学科发展目标定位相比,人才引进还不够精准。下一步,学校将依托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吸引补充重点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各级人才项目,推进人才支持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扶助学术拔尖人才迅速成长,促进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人才发展制度体系还需不断完善。针对“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术拔尖人才”三类不同发展阶段人才的精准培育有待加强,部分领域制度建设还有短板。下一步,学校将分层级构建“人才工程牵引,教师培训支撑,政策制度扶持”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打造“师承效应”、“头雁效应”、“倍增效应”、“集聚效应”推进人才培育。持续深化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成果奖励办法,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服务人才的精细化程度。
二、改革与创新举措
(一)打造三维人才高地
围绕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标“11235”学科建设登峰战略,具体从高层次人才引育、柔性引才、校招共用三个维度推动构筑高层次人才高地。
一是围绕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术拔尖人才三个层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1.0》。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突破常规,采取“一人一议 一事一议”的方式,以学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依托,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吸引和聘用一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带动我校重点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追赶超越并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是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三个层次,补充了技术开发型人才,制定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1.0》。吸引校外人才通过兼职、项目合作及其他方式,以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的人才引进方式,紧紧围绕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人才需求,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为学校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产生标志性成果奠定基础。
三是学校大力开展校招共用人才培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对侧重应用研究的青年人才,依托学院或学科积极协助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加速创新科研成果落地,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三维人才高地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2022年出台《引育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2.0》《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单纯的人才引进到人才引育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拓宽“内培外引”两种渠道,深化“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三个抓手,把握“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四个重点,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事业留人,融合共赢,不断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工作水平。
(二)高层次人才引育的主要举措
1.加强人才引育的组织领导。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引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引育工作机构,加强引育规划和总体布局,积极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突出各学院在选才、荐才和用才中的关键作用,压实压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出台《西安理工大学引育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育责任,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体制。
2.打造积极务实的引才体系。坚持“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协同推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原则,围绕学校高峰高原学科1+1+3+X战略需求,对照人才队伍梯次现状,合理务实制定人才引进的总体规划,千方百计拓宽引才渠道,积极开展引才宣传,加大政策推介力度,深化引才交流合作,借助在校专家教授影响力举才荐才,主动出击,积极招揽、定期拜访、长期联络、以诚引人,灵活采用多种引进机制招揽人才为我所用。
3.构建多元完备的培养体系。坚持“科学规划,精准培育;凝练成果,重点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培育原则,设立校级“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培育项目,鼓励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和人才库,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发展提供相应支持。坚决破除“五唯”,坚持分类评价、全程支持,针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联系量身定制人才成长方案,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保障重点骨干领军人才持续发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统筹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学术交流计划、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多项计划,促进青年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4.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坚持事业聚人,针对引进的人才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和科研创新基地,聚焦重点产业前沿和我校优势学科领域,积极利用院士工作室、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各类学科平台,开展有组织有重点科研,深化针对性学术培养、学术交流及产学研融合,推进拔尖人才培育。坚持待遇留人,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优先在生活保障、住房条件、办公条件及团队建设等方面为高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人才待遇投入持续逐年加大。坚持服务暖人,践行“责无旁贷、勇于担当、上门服务、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主动服务高层次人才,利用传统节日做好关心关爱送祝福活动,开展生日祝福送鲜花活动,积极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结果与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并举,实现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增长,已形成了一支高端引领的人才队伍。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2个;现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30余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100余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人。
人才引育典型案例:西安理工大学高性能电池材料研究团队
该团队是我校三维人才高地孵化出的典型代表,团队负责人李教授是我校2017年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后为学校柔性引进加拿大两院院士孙教授,同年11月,由孙院士邀请加拿大三院院士张教授在学校成立院士联合工作室,同期联合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西安理工大学“求才若渴”的决心和智慧,为搭建高层次科研人才保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最强大脑”助力新能源创新发展“加速度”提供了生动实践,为打造新能源发展升级版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团队先后入选陕西省创全国一流团队、陕西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创新团队和最美三秦科创先进团队等4个省级科研团队。所在平台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与构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 计划)、陕西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电极材料重点实验室等9个科研平台。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青年项目4项,以及陕西省重点研发、秦创原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累计100余项。累计发表420余篇学术论文(ESI高被引论文70篇),其中近五年发表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10论文90余篇),助力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前2.2‰。科研成果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科研获奖
团队部分学术成果
先后培养毕业了博士9名、硕士52名,目前在读博士21名、硕士26名。博士毕业生分别入职河南大学、济南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中,1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1人入选澳门青年学者计划、2人获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此外,毕业的研究生进入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
团队科研平台
可喜的是,经过7年的发展,团队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李教授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孙教授2021年依托西安理工大学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实现学校两院院士零的突破,同时张教授也于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团队师生代表
西安理工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不忘“为人才服务,促事业发展”初心,牢记“以用为本,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全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努力让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发展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使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切实把好拟引进人才的政治关、学术关、师德师风关,努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