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文 | 王铭俊 陈 佳
牛顿22岁时创立微积分,爱因斯坦26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玻尔27岁时提出量子论,李政道29岁时与33岁的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长征五号”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
青年时期是科研生涯中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力的黄金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会同省委组织部,大力实施湖湘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自2013年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共支持青年科技人才1012名,从中产生国家杰青等“四大”人才22名、国家优青等“四青”人才102名、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省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14名。
“千里马”竞相奔腾于湖湘大地,成为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关键力量。
2013年,一纸《湖湘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案》的出炉,拨动起青年科技人才的心弦。该《方案》首次提出,要遴选出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与支持。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22位年轻人入围。这批当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人才中,如今成长起一批行业干将。姜潮获评国家杰青,担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程永亮获评国家创新领军人才,成为中国盾构机事业的拓荒者;唐石扎根吉首大学,对武陵山区天然植物的相关研究屡获突破……
《方案》诞生伊始,湖南便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往实处干。在此过程中,为整合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资源,2015年,青年人才计划被纳入省委组织部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
2022年,为进一步形成培引并重、梯次合理的支持体系,省科技厅印发《“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与“三尖”创新人才工程中的“荷尖”人才计划融合,每年发掘培育300名左右“荷尖”人才。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介绍,我省坚持把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目前,‘荷尖’人才计划已与省杰青、省优青等计划共同构筑我省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体系。”
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10年来,湖湘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支持人数从2013年的22人增长到2023年的270人,增长了12倍。支持经费从2013年的19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9840万元,增长了49倍,累计支持经费超过4亿元。
“为支持我省重点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加推荐名额。”今年发布的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申报通知中,明确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领域向“荷尖”人才进行倾斜。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立新介绍,我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始终以“四个面向”为导向,对标“三个高地”建设要求,人才资源优势与我省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呈现出一致性。
以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为例,先进制造业及相关领域占比22.37%,为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人才支撑;生物医药领域占比18.33%,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产业应用及经济主战场等多个领域,不负众望,取得了一系列代表“中国产量”“中国速度”“中国深度”“中国强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湖湘青年科技人才在支持期内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70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500余项,实现一系列从0到1的成果。
其中,2014年湖湘青年科技人才、2020年国家杰青、中南大学教授吕奔深入研究脓毒症发病机制,挑战并颠覆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连续发表。
面向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2018年湖湘青年英才、2021年国家优青、湖南大学教授张吉良,在集成电路安全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入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面向经济主战场,2013年湖湘青年科技人才、湘潭大学教授刘金刚成功研制高可靠性离合器、宽温域电液控制单元,化解了特种车辆大功率自动变速器的断供风险,直接销售收入达15亿元,带动整车销售超过102亿元;2023年湖湘青年英才、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超,开发速溶茶产品4款,累计销售额超3亿元。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诊疗技术、疾病防治、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等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度。其中,2019年湖湘青年英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聘教授曾超,研究成果32次被写入美国风湿病学会等权威组织指南和共识,引起业界轰动。
一把尺子立新标——
让用人单位掌握人才评价自主权
“破除唯论文、职称等倾向之前,企业科研人员申报科技人才项目比较困难。”34岁的杨本涛是中冶长天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21年入选湖湘青年英才。
在杨本涛看来,他的入选离不开一个评价文件的出台。不然,“即便达到了评选标准,要和高校教师同台比拼成果量,企业科研人员也明显不占优势。”
2019年,我省出台全国省级层面首个专门为科技人才评价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的实施办法》。据此,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评审,不再设有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必要条件”。
新办法实施后,更关注科研人员代表性成果,关注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营造了让科技人才潜心研究、鼓励创新的氛围。
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当务之急是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真授权、充分授权。
为调动企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的积极性,让高学历人才更好地在企业成长成才,2022年,《“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提出建立“绿色通道”,我省重大创新项目、重点创新平台及重点产业代表性企业可根据需要,单列给予1到2名“拔尖”或“荷尖”人才项目名额。
威胜集团研发事业部总工程师汪攀博士,由集团推荐后,没再经过层层遴选,直接被评为了湖湘青年英才。近两年,我省免于评审、直接遴选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277项,用人单位真正掌握了人才评价自主权。
今年,省科技厅继续加快“立新标”的步伐,首次实行专家荐才,激励院士专家甘当人梯,积极推荐青年科技人才,共有38名湖湘青年英才免于评审、通过院士专家直接推荐产生,占本年度立项总数的14%。
一池春水泛涟漪——
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多方位服务
“湖湘青年英才是我科研路上获得的‘第一桶金’,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2016年湖湘青年英才杨鑫,现在已是湖南大学教授、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杨鑫回忆,7年前,29岁的他可以申请的项目屈指可数,申报的难度也很大,是湖湘青年英才给他开了一扇窗。
他记得,当时获得了30万元的资助,“这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笔作用很大的培育经费。”杨鑫用这笔资助购置了设备耗材,搭建了小实验平台,取得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时已有了厚实的基础。
目前,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的资助经费上涨到40万元,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将获得带培指导、特训集训、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多方位服务。
今年初,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三尖”创新人才带培指导导师聘任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成为湖湘青年英才、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特聘教授盛岳博士的导师,盛岳表示,要在陈国强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更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人才。
完善厅领导联系人才、导师带培制度,目前,湖湘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已为203名青年科技人才联系带培导师。
今年,省科学技术厅继续服务“加码”。举办“智汇潇湘·蓝沙龙”,搭建电力、算力、动力等“三力”青年科技人才思想交流、互促合作的平台;举办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特训营,组织两批超60名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科技创新的先行示范区深圳,走进实验室,走近产业一线,与大咖对话,同深圳青年科技人才畅聊。
10月,湖南又出台18条举措,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其中,针对职业早期青年人才薪酬偏低、生活压力大等问题,明确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经费20%对个人生活进行补助,将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青年科技人才纳入省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范围,推动解决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长沙购房、就医、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优待等一揽子问题。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站在新起点,湖湘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用心用情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更多的“千里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竞相奔腾。
凝聚青年力量 打造科技湘军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李志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青年人才是我省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省长毛伟明多次强调让“科技湘军”的旗帜立起来、品牌响起来、动力强起来。当前,全省上下正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青年科技人才挺膺担当。
时代呼唤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科技人才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巨大,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为新质生产力输送新鲜血液,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势赋能。
悉心培养青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研究表明,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0岁,帮助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有利于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反之,如果在最佳创新时期缺少必要的支持,不仅是人才个人的遗憾,也是社会的损失。
大胆使用青年。“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当我们享受北斗导航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时,我们应该感谢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北斗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本。下一步,我们将把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位置,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并举,大力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贯通梯次衔接的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奋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依靠“第一资源”创造更多“第一”“唯一”,进一步打响“科技湘军”品牌。
一是育青年利长远。坚持把解决当前人才的紧迫需求与满足长远所需相结合,坚持把人才培养引进与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坚持将国家所需与个人所能相结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三个高地”建设、“4+4科创工程”、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等需求,加快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始终狠抓人才“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湖南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培养研究型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人才供给能力,推动学科体系与技术体系、4×4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促进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压担子练筋骨。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实战中选实干家,敢于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支持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大技术攻关等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年轻化,进一步提高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平台、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置青年科学家项目,在省科技奖励中设置青年科技奖项,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是破四唯立新标。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青年科技人才实行长周期评价,重点评价其科研潜力,激活人才“一池春水”,让各类人才各尽所用、各展其才。优化“专家”评,完善评审专家选取使用,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评审专家的比例。真正“行家”评,破除机械性、统一制式的人才衡量标准。重视“东家”评,从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等重要用人主体中,直接遴选省级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开拓“大家”评,建立人才举荐机制,激励功成名就的院士等“大家”甘当人梯,积极推荐青年科技人才。
四是硬举措优环境。全面落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奋力打造青年科技湘军的若干措施》,用完善的政策、务实的举措,让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特别是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重大平台或项目机会较少、职业早期支持力度不够、生活压力较大等问题,从搭好干事舞台、提高人才待遇、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最有力的保障,让青年科技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本文原载于11月10日湖南日报04版)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13970573105552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