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高校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建设一流农业大学

隋熠 2020-11-20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中国农业大学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不同时期都有深厚的人才积淀。

 

  中国农业大学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不同时期都有深厚的人才积淀。1956 年,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戴芳澜、俞大绂、林传光、沈其益、周明牂、陆近仁、李连捷、黄瑞纶、娄成后、熊大仕等 10 人被评为一级教授(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1973 年,石元春、辛德惠等农大师生奔赴河北曲周开展“改土治碱”,持续 28 年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科技大会战,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米粮川 ;1993 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荣获全国高校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才发展与学校发展是同频共振的,正是人才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步伐。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践行人才强校战略,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点推进扩人才规模、强教师活力、建创新团队三大建设任务,全面系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和发展。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2017 年,农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9 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围绕“双一流”建设需要,面对当时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的规模体量小、年龄结构老化、人才评价中存在“唯帽子”的现象,以及对人才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团队支持等突出问题,学校审时度势,确定 2018 年为“人才强校年”,正式启动人才强校工程。2018年至 2020 年间,实施面向海内外人才的“315 人才引进工程”(以下简称“315 工程”)和面向校内存量教师的“2115 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以下简称“2115 工程”),外引内培,引育并举,系统推进人才强校工程。

  2018 年初,学校启动“315 工程”,引进人才包括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普通人才四个层次,共设置约 500 个进人指标。截至目前,通过评议的约 400 名各层次人才中已有约 300 人办理入职手续,其中“双一流”学科引进人才占比约 60%,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超过 80%。“315工程”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使学校教师队伍活力明显提升。

  为实现校内人才和引进人才一同发展、一同支持、一同保障,2018年 10 月,学校着手启动“2115 工程”。工程包括个人和团队两种支持类型,个人包括讲席教授(A、B 类)、领军教授(A、B 类)、青年新星(A、B 类)6 类岗位,团队包括杰出科学家工作室、国家级创新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 4 个类型。“2115 工程”旨在培育师德高尚、学术卓越的学术大师、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及创新团队,其核心为破除“五唯”,突出业绩贡献导向,构建科学人才评价遴选体系,集中资源办大事,为人才和团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其关键是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构建开放的人才体系和科学的退出机制,其特色是强化团队凝聚,建立学术荣誉体系,传承农大精神和情怀。

  为保障人才强校工程的有效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组,设立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专责人才引进和一站式服务。成立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及分委员会,结合学科和学院发展特点,对人才和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和考核。

  全力支持人才发展

  为支持“2115 工程”,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学校一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每年在入选人才年薪、创新团队自主建设经费、青年新星科研经费等方面增量资金投入不低于 5000 万元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人事政策创新,将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与人才招聘、职称晋升、分级聘任、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薪酬待遇等现有人事政策进行打通衔接,在引用育留各个人事管理环节向人才赋权,充分发挥人才和团队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2019 年 12 月,“2115 工 程 ”首批遴选工作完成,遴选结果体现出四个特点。

  其一,遴选标准严。2019 年全校共 262 人入选,入选教师人数仅占全校教师约 15%。学校组织遴选的领军教授 A 类、领军教授 B 类和青年新星A 类总体入选率约 60%,其中领军 A类入选率低于 50%,考虑到申报本计划的教师主体为高绩效、高贡献、高潜力的教师,优中选优,充分体现了从严的要求。

  其二,打破“唯帽子”。此次“2115工程”入选者 70% 都没有人才头衔。入选领军教授 A 类个人岗位的理学院郭红超教授表示,学校的新政策是十分有益的举措,这不仅是对他既往工作成绩的认可,更让像他一样没有帽子却踏实工作的老师看到了希望,可以潜心于自己的事业。

  其三,突出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战略需求导向。遴选结果体现了业绩导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包括取得重要原创学术成果的教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校外教授实验站负责人等在内的一大批从事良种培育推广、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服务三农一线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入选本计划,3 名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均入选本计划。“2115工程”使学校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其四,向青年教师倾斜。“2115工程”适当扩大了青年新星 A 类名额,40 周岁以下为主的青年新星 A 类和35 周岁以下为主的青年新星 B 类合计 111 人 ;45 周岁以下的领军教授A 类和领军教授 B 类合计 43 人。全校 45 周岁以下教师共入选 154 人,占总入选人数近 60%,青年教师入选比例高、人数多。

大禹青年学者论坛

  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在申报环节上,实现“一不定三简化”。各类岗位仅约定师德、职业规范和年龄条件等基本要求,不再制定各类岗位具体量化申报条件 ;简化审批表,不需个人填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信息 ;简化业绩填报信息,不需填写具体业绩信息,采取菜单式分类填报,其他重要成果可个人补充 ;简化证明材料,凡各职能部门掌握具体信息的各类人才、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教学科研奖励等均不再要求申报者本人提供证明材料。

  在评审环节上,引入校外同行评审。采取小同行匿名通讯评审方式,送审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根据申报者所属二级学科及申报人才岗位层次匹配送审专家。2019 年首次同行评议,以资深学术权威、中青年领军人才等为代表各类高端人才占送审专家90% 以上。

  在评审内容上,实行代表作评价。为充分体现申报者的学术水平和当前学术活跃状态,实行代表作评价,每位申报者提供过去 4 年内不超过 5 项代表作,代表作不限于个人论文和著作、主持或参与课题和项目情况、重要获奖情况等,还包括植物新品种、新兽药、发明专利、参与社会服务等情况,部分申报者填报了主持建设校外实验站建设和运行、参与脱贫攻坚实践案例、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等“五唯”之外的代表性业绩,充分体现农业大学和农业学科的特点。

  在评审标准上,创新采用同学科“基准—对标”评分方式。学校自主设计个人和团队两类专家鉴定意见表,专家主要从近期业绩、发展目标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近期业绩采取代表作为主的评价,考察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并对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公共技术平台、社会服务等业绩采取分类评价方式。以相同一级学科为基准参考系,将申报者学术水平与基准进行对标,各学科申报者在本学科全国同领域学者中进行排队,避免不同一级学科申报者直接横向比较等各类不合理问题。

  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学校正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及 2035 发展愿景。对标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农大提出从“升级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改革治理、提升效能”三个方面着手,系统设计学校未来发展道路。

  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布局,农大正在制定“十四五”师资队伍规划,明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激励为关键,系统做好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学校将奋力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重点打造“315工程”升级版和“2115 工程”升级版两大人才强校品牌工程,引育并举,引育贯通,为人才发展提供全程支持。学校将努力探索具有农科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引导人财物等资源向人才和团队有序集聚,激发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效能,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