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高校经验

中南民族大学:打造优秀人才荟聚的“强磁场”

马莉 蓝永丽 2020-11-19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一直以来,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严格落实人才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人才是其加快科研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保障其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第一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严格落实人才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不拘一格引人才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扎实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大力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发展策略,助推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王兆鹏在介绍《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强校意识,努力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校党委书记边境深刻理解人才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对标一流师资队伍水准,以国家人才计划和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汇聚一批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优秀人才、一批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先后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海外优秀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梯队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教师预聘制实施办法(试行)》《预备师资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15 年,学校整体引进以“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刘吉开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我们完成了 20 余种特色傣药、黎药、彝药的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新化合物80 余个 ;从蛇根草中发现一个免疫抑制活性很强的分子 ;从青牛胆中发现一个具有降糖、降脂、治疗脂肪肝等多重功能的活性分子,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从“彩云之南”到“南湖之滨”,刘吉开团队在中南民族大学开启了民族药研究新篇章。

  2019 年,一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通过网络火遍大江南北。在这份电子地图上输入唐宋时期某位诗人的名字,便可查阅该诗人一生的足迹与作品。点开地图上的某个地方,也能显示该地曾到访过的诗人……这个地图,便是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王兆鹏牵头打造的。作为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王兆鹏一直持续着“为唐诗宋词注入新时代血液,向世人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之旅。

  放眼全球揽人才

  为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资源作用,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不断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

  学校人事处每年对全校引进人才需求进行摸底,依托海内外各招聘平台,不断加大海内外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同时组织由校领导带队、知名专家参加的海外人才招聘宣讲团赴境外开展招聘宣讲,在全球范围内发布、推送人才需求和引进政策,举办各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双选会,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在条件制约上做“减法”,在待遇保障上做“加法”,在科研配置上做“乘法”,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抛出橄榄枝。近年来,学校共举办 10余场海外招聘会,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名校,通过人才政策介绍、现场互动交流,不少优秀人才与学校达成引进意向。

韩晓乐在给学生授课

  2018 年 7 月,中南民族大学举办首届“青年学者南湖论坛”,来自境外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余名青年学者齐聚南湖畔,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人才工作。截至目前,“青年学者南湖论坛”已举办两届,共有 64 位青年学者现场签约意向协议,现已全职引进人才 20 名,其中 6 名被评为教授、3 名被评为副教授。

  “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为我的教学科研工作插上了翅膀。”张潇坚信,中南民族大学就是成就他事业发展的理想之地。张潇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曾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先后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被聘为副教授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发表 SCI 论文 6 篇(包括IEEE、Transac t ions on Veh icu larTechnology 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高水平国际会议论文 2 篇,申请发明专利 1 项。

  为确保人才“引进来”还能“留下来”,学校不仅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流薪酬,还在其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此外,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启动经费和实验室建设经费支持力度,为人才在新环境中能够迅速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厚植沃土育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与“双一流”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此,学校始终坚持引育并举、双向发力,在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

  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特聘教授,指导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高端外国专家”“高校重点引智”等项目,先后聘请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罗纳德·奎恩,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苏德霍夫等 30 多名外国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为本科生授课,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同时,学校出台《“楚天学者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教学名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保证培养和引进教师的质量,选拔爱岗敬业、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作为教学名师进行重点培养。

  2020 年 1 月,80 后 青 年 教 师张泽会被聘为二级教授,此时距离他 2017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不到 3 年时间。2011 年 7 月,张泽会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毕业后来校工作,2014 年入选武汉市青年晨光科技人才,2017 年入选学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工程,2018 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同年获霍英东基金会第 16 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张泽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回首来时路,他满怀感激之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学校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科技部“十四五”科普规划专家的中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韩晓乐,连续创作《我们距离拥有新冠肺炎疫苗究竟还有多远?》等疫情防控系列科普视频 10 余部,先后上线学习强国、人民网、中国科普网等多家权威媒体平台,引起广泛关注,被人民日报连续多次报道。

  “这里是一片培养英才的沃土。当年,我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就是被学 校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服务人才竭尽全力、使用人才尽其所能的浓厚氛围深深感染。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抚今追昔,校长李金林对学校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感慨万千。23 年前,作为一名海外留学人员,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盛情挽留,李金林毅然选择回国,入职中南民族大学。在学校精心培养下,他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今日的校长。

  完善机制用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管理方式,深化机制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人才事业发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由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梅之南教授负责的民族药学教师团队,在学校全力支持下,以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己任,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18 年,梅之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积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密切跟踪人才入职后的成长发展情况,尊重个性需求,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规范人才引进和考核程序,明确各类岗位基本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目标,并在人才工程、进修访学、学术交流、出版著作、申报科研课题等方面予以制度和经费支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药学院青年教师付海燕主要从事多元谱学及传感分析新方法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2019 年 5 月,她入选“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镉元素代言人。这位从贵州苗家山寨走出的青年学者于 2010 年入职中南民族大学,2017 年破格被晋升为教授,2018 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发展目标,中南民族大学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吸引和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打造优秀人才荟聚的“强磁场”。

  (作者马莉系中南民族大学人事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办公室主任,蓝永丽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