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燕大学者有话说

当前疫情防控关键阶段要高度重视“精神防疫”

刘永志 2020-02-19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我们也要重视“物质防疫”和“精神防疫”两手抓,防止疫情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蔓延,同时筑牢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社会公众思想、精神和心理防线。

 

  自今年1月初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对此,思想舆论宣传工作也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比较其它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新冠肺炎属于“公共卫生事件”,引发此次危机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对2003年的SAS病毒而言,人际间传染性更强,且传播途径和模式尚不完全明确,而且目前尚无针对性特效药。非常态事件的特殊性,引发危机病毒的特殊性,自然而然会引发整个社会公众思想心理的进入到一种“危机”状态,如应对不当将引发大面积的社会恐慌,酿成社会失序的危险。因此,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我们也要重视“物质防疫”和“精神防疫”两手抓,防止疫情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蔓延,同时筑牢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社会公众思想、精神和心理防线。

  一、做好“精神防疫”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对当前疫情防控阶段的舆论宣传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工作遵循。他所强调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正是此时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者,务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真正把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高度关切和充分考量此时重点防疫区和非重点防疫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把宏大叙事和具体而微相结合,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做好解疑释惑、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安抚人心,凝聚民心的工作,可以说,“心胜”是“战胜”必要基础,党心、军心、民心的坚强有力是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保证。

  二、“精神防疫”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抗击疫情,无论是作为人民战争的总体战,还是个人生命安全的保卫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战心、信心、决心最为宝贵,民心同样是“最大的政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就需要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部门和工作人员,把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结合疫情的发展趋势以及防控疫情的具体情况,以科学理性有针对性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危机心理减压、社会情绪缓和、恐慌心态调节等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疫情防控阶段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落实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出台疫情防控政策和具体的施救措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重点防疫区对患者坚持应收尽收,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尤其是重点防疫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渠道,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汇集信息、甄别实情,上下沟通,减少冗余环节,提出对策建议、提高收治效率。另外,随着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增多,此时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也要注重人性化宣传、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充分照顾社会公众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危机状态下脆弱个体的生命体验,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更好地为抗击疫情的大局服务。

  疫情防控阶段的心理疏导工作,是科学防疫的重要环节,当前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以实际的担当作为展现出的良好形象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关键,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公众的提升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面对新冠病毒带来的不断弥散的危机感以及种种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宣传舆论工作应该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直面现实,强化自我保护、自我防控意识,做好答疑解惑、说服教育、鼓励安抚工作;二是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保障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必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只有以诚实的态度与公众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取得公众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与手段的信任与配合。在这方面尤为注意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杜绝疫情防控时期的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诸如新闻发布媒体应对上的“本领恐慌”:准备不足、答非所问、甚至“一问三不知”、官话套话应对;疫情搜集工作上的发通知、填表格、报信息的“老三样”;以及各种表演式、表态式、作秀式行为表现,须知在几乎无人不网,人人皆有麦克风和摄像头的自媒体时代,任何此类的拙劣表现,都跑不出网民群体的“火眼金睛”,这些不良现象无异于是在不断积蓄的社会情绪上“火上浇油”,对危机状态下相对脆弱的社会心理进行“二次伤害”,应坚决杜绝。

  三、科学、及时、有效甄别和应对网络谣言是“精神防疫”的重要环节

  每有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发生,各种谣言似乎是伴生品。网络媒体匿名、即时、便捷、海量、去中心化等特性也助长了谣言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即所谓“谣言动动嘴,政府跑断腿”、“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世界”。网络谣言泛滥,危害网络生态坏境,弱化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需重点整治网络谣言,对此地方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采取依法依规重拳打击恶意造谣传谣者;建立科学、权威、迅速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拓宽辟谣渠道,建立网上网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大众网络媒体的引导与管理等途径,改善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实现“善治”。

  对于疫情防控阶段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我们应做好如下辨别和区分:哪些是“事实”本身的问题,哪些是“事实”演化出的其他社会问题,哪些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事实”别有用心制造出的“意识形态”问题,并做好科学而准确的质的划分、量的判断和度的把握,既不能草木皆兵,搞意识形态斗争扩大化;把某些专业人士的“预警”误判为“谣言”,把某些存在事实情况的“舆情”当做攻击党和政府的“敌情”;又不能消极无为,对破坏疫情防控总体战的某些恶性网络谣言,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丧失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

 

【备注:作者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燕山大学教授;本报告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批准号:19AKS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永志简介】

  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现任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系2019年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8年“河北省理论人才‘五十人工程’”人才、2017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4年“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3年“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燕山大学“教学标兵”、燕山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10、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探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十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现兼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理事、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