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院校新闻 >  高校动态

共建ICT学院,华为联合高校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19-06-04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自2015年华为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ICT大赛以来,参赛规模越来越大、精彩程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大赛共计吸引了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院校、近20000名学员参加。

  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已走过四个年头。自2015年华为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ICT大赛以来,参赛规模越来越大、精彩程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大赛共计吸引了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院校、近20000名学员参加。

  大赛传承与创新

  华为大学生ICT大赛已成为ICT行业最大规模的大学生大赛之一。

  谈到大赛的传承与创新,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张驰认为:

  “大赛面向全国所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希望通过大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同时推进与学校的课程合作、师资培养、学习实训等。

  本次大赛共分两个赛道,其中实践赛是既往大赛的传承,着重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和考查大学生ICT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首次举办的创新赛是大赛创新点,该赛道邀请20所双一流大学,52支队伍参赛,创新赛聚焦当前正热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向,以考查学生的创新与合作开发能力为目标。”

  华为全周期人才供应链

  其实大赛仅仅是华为全周期人才供应链的一个检验环节,经过多年努力,华为打造了国内第一个ICT行业全周期人才供应链,为生态造血。

  所谓全周期人才供应链,是以华为生态大学为平台,通过联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从人才进校园到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全周期职业发展计划。

  学生在校阶段,通过华为ICT学院项目与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包括专业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习实训、资源提供、认证考试、竞赛,人才优招等多方面,以持续推动高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华为已经与国内近300所院校开展了合作,每年培养学生超过2万人。

  携手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人才

  参加本次大赛的东莞理工学院正是与华为展开深度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类高校代表。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向记者介绍:

  “东莞理工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始于2013年,当时我刚从东莞市委调任高校,深感高校人才培养与政府期待、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当中既有思想认识落差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政府创造好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主动引领,同时也需要高校转变思维方式,真正跟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协同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所需人才。

  华为做出了表率,6年来,双方共建ICT学院,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双方合作收益。

  关键词一:牵引 华为代表了ICT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方向,而学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牵引就是技术产业创新。

  关键词二:支撑 当前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越来越快,从知识体系生成和积累,到转化为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师资,过程非常快。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递进,可能当专业基本成型,产业就已经迭代了。华为在知识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三:推动 双方共建ICT学院,认证体系是监测人才培养的客观标准,极大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同时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也为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人才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携手研究型高校培训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知名高校,学校是由知名实业家盛宣怀老先生建立的南洋工学发展而来。上海交通大学源于实业,在后续120多年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跟企业、行业的联系。

  作为国内知名研究型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也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副主任仝月荣说道:

  “2017年开始,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校与华为合作不断深入。华为在学校开展了公开课、讲座、训练营,后续师资认证课程,学分课程等也在逐步深入探讨中。

  特别是与华为联合开展的创新训练营受到学生热烈追捧,听课名额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以华为人工智能创新训练营为例,50名教授跟学生一起坐在课堂上,共同聆听当前技术的最新进展,课后老师普遍反映课程反响非常好,原来人工智能并没有那么神秘,师生可以去深入了解,并和传统专业融合。

  学校参加ICT大赛的创新赛,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进行实战训练。一方面和其他高校同台竞技、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真实的企业应用环境,让学生们在真枪实刀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华为ICT大赛“连接、荣誉、未来”的理念,对学生也有冲击,会对他们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交大与华为的合作正在逐渐形成体系,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一条可继续完善的道路。“

  校企合作解决“新工科”建设关键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执行秘书长张龙认为,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在“新工科”(新工科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代表的新工科专业或工科新要求)的建设过程中都面临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如何制定完备的专业建设方案,也就是专业内核是什么?

  2:课程资源在哪里?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产学合作,提供一批高质量课程资源给师生。

  3:高校师资系统培养。如何让有实战经验(如:大数据、人工智等前沿技术)老师来教学生。

  4:优良的实习、实训环境。如何在真枪真刀环境中练习,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

  5:如何建立人才能力评价体系。不是课程分数,而是学生能力评估。

  为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为行业、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对接平台。在此背景下,华为和联盟进行了全方位合作:

  帮助高校做专业建设,比如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双方联合组成工作委员会。

  通过教育部的产、学、研合作立项,协助高校做课程建设。在教材开发方面,华为与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共同出版了大数据系列教材。

  在实训平台方面,华为开放eNSP网络仿真实验平台、EduCloud(DevCloud)软件开发云平台以及ModelArts人工智能开发平台给合作高校师生使用。

  华为提供完整认证体系,学生可通过考取华为认证随时检验学习效果。

  截止2018年底,获得华为认证的人数已超过12万,其中学生认证人数4万,占比33%。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与华为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人力到人才,共培新时代人才沃土

  如何将人力变成人才?华为将多年的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等分享出来,以ICT产业长期积累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持续投入,构筑ICT人才生态良性发展使能平台。

  据统计2018年,华为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共举行30场线下双选会,为近两万名学生与华为合作伙伴达成用人意向。

  作为根植中国的ICT产业全球领先企业,据悉华为将持续进行人才生态建设投入,与高校、政府、组织、伙伴一起,在“面向未来的ICT人才”培养领域持续贡献力量,最终实现“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美好愿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