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聚焦年度突破:初心 创新 突破

2019-12-20 学术桥

2019年,对于科技界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中国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望为人类生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赋予强大动力。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直至现在世界仍在关注:一个东方大国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评价自己的现在,又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世界从"国之大典"中找到了更多的答案。在科技方面,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科学家们的奋斗史。70年的时间中国建起了完整的科研体系,也串联出科学家群体与国家民族交相辉映的命运轨迹,70年来科技的发展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科技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2019年,对于科技界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中国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鲲鹏920"、清华大学的"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的"民用飞机制造5G创新示范应用"等。这些成果有望为人类生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赋予强大动力。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各国科技创新正在回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上来。科学界意识到,技术创新背后的推动力是深层次的科学问题研究,只有聚焦基础问题研究,回归初心,才能有价值性的突破,才能强化引领未来发展方向。2019中国科技发展特性体现出了进一步改革、创新和注重体现初心的特性。

  5G网络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中国坚持创新与开放相结合,在5G技术、标准、产业初步建立竞争优势。中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ITU)的5G定义,中国企业提出的灵活系统设计、极化码、大规模天线和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的重点内容。

  5G商用对整个行业是巨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们已在着手6G移动通信的先期研究。据东南大学的尤肖虎教授、洪伟教授团队介绍6G的特征可以用9个字来阐述: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所在项目组提出"人-机-物-灵"融合的概念对6G进行研究。6G上路,未来已来。展望2025年的6G时代,全息技术、全感技术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

  人类首张"黑洞"图

  2019年4月10日晚,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数百名科学家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人类拍到的首张黑洞照片。2020年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其中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授予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项目的347名成员,表彰他们探测遥远的星系,并捕捉到了黑洞的第一张图像。

  外层空间探索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向往,2019年在空间探索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成果,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在空间探索方面力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黑洞引发人们无数遐想,但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样。正因为这个,第一张黑洞照片才备受期待,被誉为"非凡的科研成果",是天文学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历史性意义",它真正意义上证明了黑洞的存在,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天机芯

  清华大学施路平等教授研制的"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作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世界上第一个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路的人工智能芯片--"天机芯"(Tianjic)具有多个可轻松重构的功能核,能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这样既能降低能耗,提高速度,又能保持高准确度。

  除了天机芯,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突破以下这几项突破性成果也值得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团队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涛院士团队合作的肝癌细胞"超清写真"取得突出进展;北京大学汤富酬与北医三院乔杰联合团队对人类胚胎着床过程首次成功解析的突破;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2019中国高校科研突破,当然还有更多。

  卓越科技论文彰显中国科技自信

  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的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增加,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等3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一;国际热点论文、国际高被引论文均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的论文数量、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均位居世界第二。这表明,中国科研产出正向高质量转型。随着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合作的能力。

  能有这些突破,一要归功于中国研发投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据2019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另以高校举例来说,2019年,位列前三高校的科研经费分别为清华大学高达153.75亿、浙江大学130.98亿和上海交通大学108.15亿。2018年相关数据则是:清华大学51.68亿、浙江大学44.20亿、中山大学39.03亿,增长幅度惊人,二要归功于中国科技政策的突破,让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市场转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中国科技自信供给了不竭的来源,可以让科学家们轻装上阵。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一直紧扣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条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和国家安全的支撑。这两条主线形成有机整体,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

  2019年中国政府在中国科技政策的突破方面,表现良多。先说最近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取消SCI他引次数硬性规定

  11月2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针对备受关注的提名工作,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持续做"减法",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

  本次提名落实"破四唯"、"破SCI至上"的重要精神,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然科学奖的提名工作,不再硬性要求申报人填报"SCI他引次数";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注明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鼓励填报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或国内出版的专著。有关负责人强调"通过完善提名工作、简化公示内容、规范评审机制和加强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等,持续完善国家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评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020年有关部门将制定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强化专家信誉评价、诚信记录和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政府注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发展"护航"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到76.88分,再创历史新高。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注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发展"护航"并提出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更大的收益比例。国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尊重规律,尊重科研人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项目评价、科研人员激励等政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多为青年人成长成才创造机会,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1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力争到2022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将进一步全面提升。

  财政部发文加大授权力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10月11日,财政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简称《通知》),为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通知》明确,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外,不需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并且,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主要用于对完成和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多为国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他们的技术成果属于职务发明,被认定为国有资产。这样按照现有制度,就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降低了转化效率。此次瞄准关键"堵点"对症下药的《通知》,进一步授权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来办理相关事项,受到广大科研人员欢迎。

  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出现民营企业院士第一人

  在11月22日公布的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有18人来自企业,占24%。其中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的当选引人注目,其也成为民营企业院士第一人。在2019年1月,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启动之初,中国科协在文件中明确要求,要特别关注民营企业的工程科技专家。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出台此类文件,王坚的当选便是这一历史性变化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说明着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正补上结构性的短板,民营企业开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引擎"。

  其实,最近几次院士增选的企业专家入选院士的数量占比一直都不低。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企业专家占22.2%,2013年占比21.6%,2015占比30.0%,2017年占比26.9%。对于这种来自于企业的院士增多的现象,说明新院士的当选,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团队的努力、经费投入、实验室的支持等,往往是分不开的。这些企业迈出了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步伐。

  在未来,中国科技发展将,不忘初心,加大创新,实现突破,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科技和政策的创新和突破,是时代前进的号角。2019即将过去,2020期待更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关于学术桥 | 联系我们 | 一对一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45350号-20 京公网安备110108902063号

—中国教育在线旗下网站— 
©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