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热点评说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破"四唯”“五唯"评价改革不是简单的规则替换,而是科研管理文化基因的重组与新生

  在科技创新与评价改革的多重奏中,破除"四唯""五唯"的攻坚战已持续数年。这场始于国家层面的评价革命,既承载着扭转功利化导向的雄心,又深陷"破易立难"的实践困境。当政策导向与学术生态产生微妙张力,科技三评改革正经历着从理念解构到制度重构的艰难蜕变。

  一、政策破冰下的实践迷雾

  一些大学的改革实验折射出评价体系转型的深层焦虑。当"创新成果"替代论文数量成为评价指标,看似突破的评价标准实则暗藏玄机:何为与大学学术品位相称的学术水平?在人才聚集的大学中,如何量化"创新成果"来区分个体贡献?这种标准模糊性导致改革实践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看似破除旧框架,实则构建新围城。

  更深刻的矛盾源自政策信号的内在冲突。国家层面持续举办各类评奖、颁发学术"帽子",与破除功利化导向形成微妙对冲。当学科评估权重仍与"国字号"项目深度绑定,当院士头衔仍是资源分配的金钥匙,改革举措在落地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政策反噬。这种"破而不立"的悬置状态,本质是路径依赖下的制度惯性。

  二、学术生态的异化与回归

  科研经费的等级森严加剧着评价体系的异化。自然基金项目的"金字招牌"效应,横向课题的"低人一等"现实,形成独特的资源分配食物链。这种科研管理体制将科研导向政策偏好而非学术价值,与发达国家多元资助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在德国洪堡基金会的支持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共享平等地位;在美国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体系中,学术创新而非项目来源决定价值判断。

  政府奖项的过度介入更造成学术资源的行政化配置。当"江河山川"头衔成为资源虹吸的磁石,"基金等级"项目异化为学术晋升的跳板,学术评价已悄然蜕变为身份认证游戏。这与党中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精神形成微妙背离,折射出科技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三、制度重构的创新可能

  评价革命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分类分层的动态体系。基础研究领域可借鉴国际经验,引入"代表作"评价制度,将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突破与短期成果区分评价;应用研究层面应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多元评价矩阵,将成果转化效益纳入学术贡献评估。这种差异化评价既保持学术标准,又兼顾实践价值。

  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治理能力建设尤为关键。建立全国性的学术评价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将评价权逐步回归学术共同体。如同美国大学协会(AAU)在学术评价中的权威地位,中国需要培育真正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打破行政主导的评价垄断。

  站在科技三评改革的历史过程中,破除"四唯""五唯"的攻坚战本质是学术生态的再造工程。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展现"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完成认知范式的转型。当评价标准从"计数"转向"质性",当评价主体从"行政"回归"学术",中国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或将真正迎来"破茧成蝶"的蜕变时刻。这场静悄悄的改革提醒我们:评价改革不是简单的规则替换,而是整个科研与学术管理文化基因的重组与新生。(李志民)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