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聚英才上海专场
首页 > 热点评说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站在历史新起点,“文科院士”的到来还会远吗?

  前不久,在建校115周年校庆日之际,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了学校首批文科资深荣誉教授、文科资深教授颁授典礼,推出了首批文科资深荣誉教授陈征、朱鹤健,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李建平、孙绍振、王耀华。

图源:福建师范大学官微

  那么,“文科资深教授”到底是哪一类人才?

  据福建师范大学介绍,“文科资深教授”是该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主设立的特殊学术岗位,旨在进一步牢固树立尊师重教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文科老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汇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力量,有效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准和影响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其他高校,也有不少文科资深教授。比如清华大学,再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部分文科传统强校相继实施文科资深教授或一级教授岗位制度。

来源:https://www.rd.tsinghua.edu.cn/kydw/qhdxwkzsjs.htm

  有人说,资深教授等同院士,真是这样吗?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文科资深教授”是为了弥补文科高级人才称号缺失而诞生的产物,我国目前还没有“文科院士”称号。今天,本文就来探讨一下“文科院士”为何在我国迟迟没有出现。

  01文科院士有没有必要设立?

  就像刚才提到的,我国并没有与自然科学领域“两院院士”相对应的“文科院士”称号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法》的议案,建议增设“中国社科院院士”。不过,目前仍没有关于“文科院士”的新进展出现。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到底有没有设立“文科院士”的必要性。

  相较于能够为社会进步带来直观影响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一直以来都处于“被轻看”的地位。无论是从家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学文没前途”“文科都是学不明白理科才选择”等论调,还是从高校、国家对于自然科学资金支持的“偏心”,都可以窥见人文社科的尴尬处境。

  难道人文社科真的不值得投入吗?当然不是。

  如果将整个国家的发展比作在建设中的大厦,自然科学就是填充楼体的水泥、砖石,而人文社科则是为整座大楼提供支撑的地基和骨架,二者相辅相成,并无高下之分。诚然,物理、化学、农学、医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能只看“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同样重要,而人文社科就是推动文明繁荣、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因此,通过设立“文科院士”鼓励人文社科发展是有必要性的。

  02不少发达国家设立“文科院士”

  纵观海外院士,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设立了“文科院士”。

  在日本,就成立了直属文部科学省的“学士院”机构,下设人文科学部以及自然科学部,分别包含文史哲、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药学等学姐。学士院部门的“会员”便是等同于“院士”的存在,是终身荣誉,仅次于获得日本的文化勋章或者文化功劳者的科学荣誉。

  在俄罗斯,“文科院士”则相当普遍。在俄罗斯院士称号设立之初,文科院士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看院士评选规则,就俄罗斯本国人而言,有院士和通讯院士两种称号,学术水平是首要和唯一的标准。

  在美国,同样设有社会人文学科院士……

  不仅如此,我国也曾有许多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获得外籍“文科院士”的荣誉。

  2016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213位新院士,其中包括10位华人。

  2020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小钢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2020年新院士,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及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4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教授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新一批院士名单,成为中国大陆在考古文博领域继2016年李零教授当选后第二位入选该院的院士。

  同样是今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校特聘教授王丰当选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外籍院士,是首位当选该科学院院士的人文社会科学华人学者。

  众多发达国家对人文社科的重视,也从侧面证明了“文科院士”设立的必要。

  03设立“文科院士”的几大难点

  追溯历史,我国其实也曾有过“文科院士”。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分为数理、生物以及人文3个组。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并建立起具有过渡性质的学部委员制度。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并推选出首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有61人,相当于“文科院士”。不过,由于后来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中独立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且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院士”制度,“文科院士”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那么,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文科院士”没能再度出现呢?背后有几点要关注。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在一些国家搞技术封锁、对中国虎视眈眈的背景下,我国薄弱的军事、工业亟需壮大。自然科学必然受到国家重视。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科技实力层层飞跃,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理轻文”的传统惯性环境。

  另一方面,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项自然科学成果诞生,大家很容易就能通过各项量化标准对其进行评判,但人文社科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评价标准。现在破五唯的评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同时,人文社科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容易显现成果。什么样的人,能选上当“文科院士”,标准也确实不好定。凡此种种,都是“文科院士”评价体系设立的障碍。

  04“文科院士”频频被提及

  不过,困难归困难,但设立“文科院士”的呼声一直都在。

  201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尽快设立“文科院士”。马敏认为,当前中国文科院士制度的缺失是对文科学者的一种制度性歧视,折射出“重理轻文”观念依然未泯,不利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前文也提到,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沈满洪也提出了增设“中国社科院院士”以及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的建议。

  此外,各大高校也在为人文社科发展贡献力量。2004年,武汉大学首开先河,开始评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005年,吉林大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首聘14名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打破了一级教授只能由两院院士获聘的陈规;此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出台相关制度,为人文社科加码。

  发展到今天,中国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迈上全新台阶,为人文社科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相信中国自己的“文科院士”将在不远处等待着顶级学者们的到来。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