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是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步伐,推进“牢记初心担使命,争做育人大先生”“百名优秀青年博士引进计划”“百名青年学术英才引培计划”的重要平台。论坛面向全球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际生命医学和生物医药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问题探讨交流,旨在为海内外杰出人才搭建沟通、互动的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进青年才俊对学校发展战略、人才政策、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共同助力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
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分为两个阶段:主论坛开幕式和分论坛交流
2022年12月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海洋与热带医学、老年全周期健康、健康医疗大数据与智能医学、生命科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1.遵纪守法,治学严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2.年龄在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或者急需专业可适当放宽),在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3.具有国(境)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者具有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具有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
4.承诺遵守本次论坛关于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将在邀请参会时具体通知)
请有意向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登录报名系统
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
联系人:娄老师
联系电话:15611088622
联系邮箱:louyq@eol.cn
学校统一安排论坛期间的食宿(免费),受邀人才自订经济舱机票(需提供机票或其他交通工具的旅行票据含登机牌),学校报销往返机票等差旅费(来自欧美地区的参会者最高人民币1.4万元/人,来自亚洲地区的参会者最高人民币1万元/人,来自国内【含港澳台地区】的参会者最高人民币0.5万元/人),实报实销。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
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妇儿医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部)。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临床医学)、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基础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基础医学、内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病学、药学。
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889人,其中专任教师1377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学校建有现代化科技大楼,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生命科学、医学与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的原始技术创新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
建有6200平方米的实验动物中心,是东莞市唯一具备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实验动物研究资质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
建有湛江海洋医药研究院和东莞创新研究院,构建科技创新与协同创新平台牵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策源地。建设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由韩德民院士担任学校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首席科学家,加快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与智能医学。
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实践平台,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附属医院是粤西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是粤西集高水平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是广东省首批9家“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之一。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
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7.13%,其中本科为96.97%,研究生为98.89%,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80项、省级410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