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王世新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 李金林

  李金林,男 ,汉族,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化学学科带头人,催化材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历任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05年11月起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3月起任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李校长,我们中南民族大学目前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又有哪些标志性的成就?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的一所普通的高等院校。1951年建校,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7年的历史,目前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首先在办学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之初主要是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目前成长为具有12大学科门类、84个本科专业、100多个硕士点、10来个博士点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总数达到了27000余人。
   另外,教师规模从建校之初的几十名教师发展到现在教职工人有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300多人。
   最后,我们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考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在教育部近三次评估我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年我们的招生分数也在逐年提升,并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一本招生。

在中南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那么如何来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呢?

  和其他高校不一样的是,中南民族大学所招收的学生6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地域、文化方面都比较多元,有一些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起来还是有一些差距,因此预科是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的一个特色,同时我们还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方面实行分级分层的教学,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南民族大学在他们的学习上也给予更多的帮扶,这样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用同样的一把尺子进行衡量,最终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

对于国内的高校来说近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双一流”,您认为我们中南民族大学在“双一流”的浪潮中会有什么作为?

  虽然中南民族大学没有进入国家“双一流”,但我们进入了湖北省“建设国内一流高校”的序列,同时我们的民族学、化学和药学三个学科也进入到湖北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行列,可以说,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和开始。相比于之前固态的985、211,现在国家“双一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动态化,我认为中南民族大学在特色学科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尤其是我们的民族学要加大努力,争取在下一轮的学科评估中能够更上层次。

中南民族大学有三个学科进入了湖北省一流学科的建设的行列,其中有一个化学学科,我注意到2015年我们的化学还进入到了ESI全球排名的前1%,这一个民族大学来说非常不寻常,那么我们在化学学科的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秘诀吗?

  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关键在于人才,这几年我们持续从国内外引入一些学术背景比较好的青年人才。他们的到来对于整体学科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团队的建设。目前化学学科里面有那么七八个方向比较稳定的科研团队。在某一个方向集中力量突破,这样我们在这个方向就能做出自己的成果。

现在一谈到“双一流”就离不开人才这个话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南民族大学的人才理念吧!

  中南民族大学这几年对于人才的重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实行了人才强校的战略,并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人才,第二是对我们现有的师资队伍的能力进行提升。总结来说是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人才的政策。

中南民族大学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现有教职工2114人,其中专任教师1375人。
开设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民族学、化学、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在2017年,民族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2001年至今连续16年8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