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破四唯、破五唯”改革:挑战、困境与出路

李志民 2024-03-08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破四唯、破五唯”的改革已经推进了数年,但其进展却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般顺利。这项改革初期,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包括各种评价体系对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政策感到困惑。如:相关人事管理和组织部门以及学界普遍认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这些指标在职称评价中的作用。因此,在新的职称及相关评价标准推出之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只能参照国家和省市人事和组织部门层面的政策来执行。

  同时,“破四唯”和“破五唯”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一方面,国家要求扭转科技和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导向;另一方面,国家和省市仍然举办各种级别的评奖和颁发各种“帽子”。而且,学校在申报各种资源时(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牌子、学位点申请,学科评估等),仍然依赖各种奖项和“帽子”作为评价的重要支撑。

  这种政策导向与相关部门政策执行之间的不一致,导致高校和科研人员仍然难以放弃对各种荣誉和奖励的追求。这种指导思想和实际落实措施的不匹配导致高校和科研人员依然不能轻易放弃对“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帽子的追求、依然千方百计地申报各种奖励、依然要拼命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番折腾后,教师学者发现自己的工作方向与以往比似乎并不需要多少改变。

  事实上,过多的政府奖励和“帽子”与党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精神是相悖的。如果国家和省市行政部门能够大幅减少各种政府奖项和帽子,并将评价主体转移至民间学术团体,将有助于有效扭转功利化的评价导向。有人可能会质疑学术团体是否能承担起如此重任(既能接得住吗?),要知道,学术团体的权威性是逐步建立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头几年也许是一地鸡毛,这不正好淡化了奖励和帽子的功利性吗?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国家和省市两级的财政经费,且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比较多元,基础科研类经费既有中央或联邦政府出资,也有州或省政府出资,此外还有私人基金会、企业项目等,科技开发类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企业。对大学来说,只要能拿到科研经费就是好的、是有竞争力的表现,并不十分在意科研经费的来源。

  像我们国内这种课题经费来源有明确区分,“国自然”是最高金字招牌,同为中央财政拨款的部委项目就略低一等,企业横向经费等而下之,在新的各类申请和评比中所占权重差异很大。如果国家能够调整科研经费的资助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支持科研经费仅与项目本身的质量和需求相关联,而不与其他奖项和“帽子”挂钩,那么学术圈中过分追求“纵向项目”的风气或许可以得到扭转,使科研回归其本质——探索真实问题和推动知识进步,也更加有利于产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则是支撑这一动力的宝贵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因此,“破五唯”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得到坚决的贯彻和执行。回顾过去几年的改革历程,我们既看到了政策导向上的明确和坚定,也发现了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和矛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探索新的评估评价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提升。只有这样,“破五唯”的旗帜才能真正飘扬在学术圈的上空,驱散那些不良的风气,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造更加健康、公正的环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