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李志民:以评价改革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中国考试 2024-01-17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4年第1期第8—10页,为专家笔谈系列第四篇文章。

  作 者: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授。
  我主要围绕评价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二是教育科技评价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建设教育强国与一流学科评价。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穷国办大教育,从建国到21世纪初,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以点带面发展教育;第二个阶段是大国办大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发展;当前我们处于第三个阶段,是大国办强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各阶段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来支持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师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以及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面临着两大教育观念的转变。第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阶段的转变,第二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转型,教育观念要适应这样的转变。教育制度现代化的关键是按照中央的精神,通过评价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管理和评价的具体措施必须紧紧围绕落实中央精神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也必须实现现代化,而信息社会所有的教育要素或者说知识是公开的,没有人能够垄断,教育内容也难以穷尽。教育师资的现代化包括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教师知识结构的现代化、教师能力素质的现代化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方面,教育条件、设备等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化的教育条件、设备应当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指教育管理体制既要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需要相适应,又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对照以上内容,当前变化最大的元素是科技手段及其带来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的现代化,近期集中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例如,最新推出的GPT-4 Turbo能够接受最多300页文本的输入,并对内容进行丰富、润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是否能够成功转变。
  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的思想观念,是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在观念上,要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分类发展的特性,从学术型和职业型的不同培养方向上正确认识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此阶段的精英教育不仅是指着力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也是指要精心打造既有一流管理又有一流学科的精英型高校,给国内更多高校作出示范,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措施上,要创新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例如,高校可以用好经济手段,在适当提高学费的同时加大对有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和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又如,高校可以将学位体系与学习评价挂钩,根据学习成绩发放优良中差不同等级的学位证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二、教育科技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从理论上讲,评价最终是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是关于世界可知还是不可知的讨论。只有先确定评价是用来做什么的问题导向,才能判断评价得准还是不准。虽然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束缚,但科技评价演变的过程基本上是每10年一个台阶,在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谁的科研水平高、科研经费给谁,是行政部门官员说了算。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同行评审,是专家朋友相互评;20世纪90年代,在论文数量都不多的情况下,科技评价变成比论文数量的多少;2000年前后,当大家都有论文且论文很多的情况下,开始比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我们还发明了影响因子加总的评价方法;2010年前后,又开始比论文单篇他引次数、高被引学者、高被引论文等,用他引次数评价科研水平。
  近10年来,科技界甚至社会上对科技评价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大,政府部门下定决心进行改革。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为题发表讲话,提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随后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尝试破“五唯”,完善科技评价机制。这整个发展过程确实是在一步步向好,但改革仍然面临很多困境。首先是科技宏观管理机构重叠,各部门的政策不一定相容协调,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五唯”的根源难除。其次,把科研等同于发论文的错误认识没有根本转变,科研是要解决问题,不能总是围绕着论文来评价;进一步讲,分类评价、五元价值评价体系没有细则和指导操作的文件,组织人事部门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最后,长期的“五唯”评价已经形成明显的利益群体,他们本能地反对改革,以影响公平为借口阻碍改革。
  有很多讨论说破“五唯”之后要“唯”什么,其实中央精神写得很清楚,就是实行分类评价,注重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评价。分类评价就是五元价值的评价,即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分类评价始终应该坚持评价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最终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要坚持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要坚持公平公正,要尊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权利;要建立良好的评价环境,要重视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要对师德进行评价,还要改革科研资助的模式。其中,改革科研资助的模式已经启动,从竞争式申请科研经费转变到选人稳定提供支持,有利于保障科研长期稳健开展。
  三、教育强国建设与一流学科评价
  一流学科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两点都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而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又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足而灵活的经费,二是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经费就不必多说,各方一致很重视。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要求:一是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三是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流学者的评判有四条标准,即国际会议上有声音、国际期刊上有文章、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国际奖项有名次。一流的学科不仅需要兼顾教学与科研的一岗双责的教师,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灵感和想象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的学者队伍,也需要一流的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科研平台等。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学术年会、学术网站、数据库等,产生引领性的学术成果。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教育、科技和人才,大学具有崇高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其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IeXq1h3pSttPsLMi9JrHQ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