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李志民: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

人才发展专委会 2023-12-06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强调,最好的引才方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

  人才发展专委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在您看来,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评价改革的两者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李志民: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协同支撑强国建设。大学本身是教育的载体,培养模式是人才和科技密切结合的。比如其他的机构可能也有培养人才的作用,但是大学的功能首要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党中央对于教育、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大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类问题,一类是高等教育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另外一类就是高等教育教师的素质如何提高,怎么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需要提高。目前人类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我国早就提出要建设信息化国家,其中最关键的是培养、提高国民的信息化素养。

  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如何考试和衔接,这是提高国民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支撑,这就牵涉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多一些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技术和人才不能光靠引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体现在我们能够引领其他国家,所以说我们需要培养以上这几个层次和关键领域人才。

  培养这些人才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怎样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新兴学科、新兴专业的教师。如2017年我们就提出了新工科,后来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也应运而生。当时的新工科原本只是和电、自动控制相关的4个主干学科,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新工科是所有的工科都要新,这个新体现在所有行业的生产环节都涉及到信息化,无论是土木专业还是机械专业等,如今都离不开信息化。

  这也引申出所有的学科都要新,新是教学内容的新,教学方法的新,教学方式的新,因此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也一定要新。

  我们评价教师的标准或者对教师的要求,正随着国家的整体提升和人类社会的转变而变化。不能依据教师来决定学生的种类和开设的课程,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行业对今后人才的需求。要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学校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新的教师教授新兴的技术。这些人才可以从海外或者企业引进,尤其一些新的技术是企业先应用起来的,而学校的学科还没建设起来。传统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需要有规划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确定培养需求等许多考量。但一项新技术成为一个新学科,再设计成新的招生专业,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我们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一定要面向未来,让老师能够适应新的形势,有新的老师尽快教授新知识,新技术。

  比如说20年前,大家都说物联网要兴起,而当时没有那么多物联网老师,现在来看,从事物联网的人多了起来。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chatGPT、AI这类大语言模型,那么高校也应该抓紧培养这种适应新技术、新应用的人才。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今天的高校老师思考,在我们所有人都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手机的时候,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当下的时代变革给人才工作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

  李志民:如果说新机遇的话,可以从几个层次上来讲。首先从人才管理方面来讲,有了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人才选拔中发掘候选人的专长,更准确地对学生毕业水平进行评价;在高校人事管理中,更便捷地完成岗位设置、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再从思想观念方面来讲,是传统思想的转变。一定不要禁锢人才的发展,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人的诉求是多方面的,要给人才发挥价值的空间。

  我觉得最好的吸引人才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人人都是人才,只是有人没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

  新引进的人才往往与高校是有一定磨合期的,双方都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还要注意,人才与高校规格的匹配度也很重要。打个比喻,如果学校的水平还处在农耕时代,那么最重要的是买拖拉机,而不是去引进飞机。高校还没有建好机场,飞机型的人才无法施展能力还是会飞走的,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阶段的人才。

  人才发展专委会: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措施对“双一流”建设有哪些作用?请您评价一下。

  李志民:对“双一流”建设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许多高校对此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改革最主要的是“破四唯”“破五唯”,核心观念是今后不再唯论文、唯奖励。那么关键就要做好分类评价,如果是做基础研究,仍然需要论文成果,但区别是要重视代表作、标志性贡献,而不是论文数量,或者引用率等等。

  如果是做技术开发或应用研究的,一定要评价的是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研究一定要瞄准真问题,要做真研究,这是科技评价改革的一个核心的目标。

  过去只评价论文,而论文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所以说今后要做好分类评价。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岗位要分类准确,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同样一个标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