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天津大学研发肿瘤可视化靶向治疗新技术

2016-04-13 天津大学新闻网

天津大学研发肿瘤可视化靶向治疗新技术   本站讯(记者 张华)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团队首次将近红外光控技术应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研究出一种借助近红外光的选择性照射实现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平台技术。其研究成果...

原标题:天津大学研发肿瘤可视化靶向治疗新技术

  本站讯(记者 张华)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教授团队首次将近红外光控技术应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研究出一种借助近红外光的选择性照射实现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平台技术。其研究成果《基于上转换微米棒的选择性光控基因表达》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这对于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其产生的副作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害,因此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常津教授团队的研究人员选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治疗基因和药物模型,将携带该基因的二氧化硅微球载体和光敏分子的一端连接,再将光敏分子的另一端和上转换微米棒连在一起。研究人员把该结合体与癌细胞共同培养。当使用近红外光照射癌细胞时,该结合体的上转换微米棒可将近红外光转换成紫外光,紫外光促使光敏分子和上转换微米棒发生断裂,使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二氧化硅载体进入到癌细胞。

  由于癌细胞内的微环境能够使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从二氧化硅上释放,并转录和翻译成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研究人员就可通过普通的荧光显微镜观测到这一结果。在医疗实践中,如将此体系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换成荧光纳米材料标记的治疗基因和药物,就可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治疗基因和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作用过程,实现可视化的靶向治疗。

  “近红外光控治疗技术是一种准确、安全和可控的靶向治疗技术。”常津教授说,“近红外光比临床常用的紫外光更安全且穿透力更强,因而可以更好地穿透组织和脏器实现对治疗药物作用的靶向定位。可通过控制近红外光集中照射肿瘤区域,使治疗药物只在近红外光照射的肿瘤区域内发生作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抗癌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副作用。”

  常津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纳米生物材料和技术应用于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津介绍,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影像学肿瘤检测方法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灵敏度有限且具有放射性,对患者早期筛查肿瘤作用有限。而纳米生物技术有望实现对肿瘤的体外早期诊断。他们还通过多功能纳米组装技术,将不同功能的纳米颗粒如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和近红外纳米颗粒等进行多功能组装,可实现对肿瘤的多模态(CT、MRI和荧光同时)诊断和(光热、光动力治疗)的诊疗一体化,还可以实现肿瘤的可视化治疗。

  消息来源:http://news.tju.edu.cn/sytj/201604/t20160412_271974.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