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华东理工可视化、近红外菁类锌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获成果

2014-06-10 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华东理工可视化、近红外菁类锌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获成果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志前副教授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2014年6月发刊的Nature Protoco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a highly Zn2+-selective cyanin...

原标题:Nature Protocols杂志报道我校可视化、近红外菁类锌离子荧光探针研究成果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志前副教授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2014年6月发刊的Nature Protoco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a highly Zn2+-selective cyanine-based probe and its use for tracing endogenous zinc ions in cells and organisms”的研究文章(Nat. Protoc. 2014, 9, 1245-1254. DOI: 10.1038/nprot.2014.086),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和利用比率型、大位移的近红外菁类锌离子荧光探针,对生物体内源性的锌离子代谢过程进行可视化示踪的方法。
  锌离子作为人体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在基因表达、金属酶调控以及神经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细胞内的锌离子进行原位、可视化检测跟踪,对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者基于调控甲川菁类分子的π共轭体系实现比率型、大位移响应机制的设计思想,创新性地引入对锌离子特异性识别的多齿吡啶识别单元,不仅实现了高灵敏监测活细胞中的内源性锌离子代谢过程,而且成功观测到了斑马鱼神经丘内的内源性锌离子代谢过程,这种设计比率型菁类荧光探针的新思路对于获取高灵敏的近红外荧光信号具有特别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图片说明:斑马鱼中神经丘内的内源性锌离子代谢成像

  郭志前副教授一直从事荧光传感技术在生命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应用,特别是发展长波长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应用研究,自2012年以来已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近红外荧光染料的研究论文:Chem. Soc. Rev., 2014, 43, 16;J. Am. Chem. Soc., 2014, 136, 3579;Chem. Sci., 2014, 5, 1383;J. Am. Chem. Soc.2012, 134, 17846;Chem. Sci. 2012, 3, 2760;Biomaterials2012, 33, 7818。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领衔的“973”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nprot/journal/v9/n6/abs/nprot.2014.086.html

  消息来源:http://news.ecust.edu.cn/index_news_view.php?id=31965&keyword=&cataid=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