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吉大薛艳研究成果在Phys.Rev.Lett.封面上发表

2014-06-03 吉林大学新闻网

吉大薛艳研究成果在Phys.Rev.Lett.封面上发表 吉利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薛艳副教授一研究成果作为杂志封面,发表在2014年5月30日出版的Phys. Rev. Lett.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

原标题:青年教师薛艳研究成果在Phys.Rev.Lett.封面上发表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薛艳副教授一研究成果作为杂志封面,发表在2014年5月30日出版的Phys. Rev. Lett.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

  薛艳在半导体微腔结构条件下,非共振泵谱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暗态孤子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微腔结构中光模与电子和空穴对构成的激子耦合产生缀饰态,大量玻色混合物(极化激元)占据低缀饰态中能量最低态,称之为半导体微腔激子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一物理现象于2006年被J. Kasprzak小组实验证实,第一次在几个开尔文甚至室温下观测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此之后这一课题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Nature和Science上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何在极化激元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产生孤子并且讨论其相应的动态行为是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课题之一。2010年 Skryabin 小组理论上探讨了共振泵谱机制下亮孤子的产生,该文章发表于 Phys. Rev. Lett., 两年后该理论被Amo小组实验证实,发表文章于Nature。然而这些工作全部立足于共振泵谱机制,孤子的相位和动量等特性均有共振光所注入并锁定。这种性质类似于无极化激元时非线性介质中孤子的动态行为。与此相反,薛艳研究了非共振泵谱机制下暗态孤子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发现孤子的相位由介质产生极化激元本身物理特性所决定,吸引了国际许多小组正在开展相应的实验工作,有望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消息来源:http://news.jlu.edu.cn/new/?mod=article&act=show&id=24836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