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人才流动的“爱恨情愁”

2018-04-26 《北京教育》杂志

说起“人才流动”的“爱恨情愁”,第一感受就是“人才流动”真是一个“猴皮筋儿”,引进的那头被抻得傲娇欢喜,流失的那头儿被弹得懊恼堪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的关键在于“合理”,否则就是“流失”。这是不可逾矩的客观规律。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说起“人才流动”的“爱恨情愁”,第一感受就是“人才流动”真是一个“猴皮筋儿”,引进的那头被抻得傲娇欢喜,流失的那头儿被弹得懊恼堪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的关键在于“合理”,否则就是“流失”。这是不可逾矩的客观规律。“人才流动”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分,而宏观人才流动讲的是各类人才依据其产业、系统、部门、专业等类别,在全国乃至世界范筹内的转动,其总体趋势无非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从较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国家流向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宽松国家。人才流动不可小觑,人才流失相继带来的是资产、情报、技术的流失。因此,市场法则决定了人才流动的方向,大核心城的“虹吸效应”是中小城市人才流失的心悸。怎么办?国家层面,继续发展壮大自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地区层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况;政府层面,加强人才流动市场的法制、道德建设,规范流动机制;同时,为人才竞争、有序流动创造公开、合理、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近来,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越来越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致胜的“杀手锏”,优先重金吸引而非倾心培育高端人才,成为快速提升“双一流”建设实力的“明智选择”。尽管国家已明令禁止到中西部“挖人”,但不可否认,“俊鸟攀高枝”和“孔雀东南飞”已成为“人才流动”的两大“铁律”。客观而论,灵活而富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有利于人才竞相涌流、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的最大潜能;但按市场规律来配置“高端人才”的做法是否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还需好好反思。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令人担忧的,而人才的价值纯粹用“薪酬高低”来衡量、“人才流动”仅仅依靠“待遇优劣”来牵引,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可怕和可悲。我们需要深思并努力实现的是如何让“人才”反向“流动”,即人才如何由东南向中西部流动、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流动、由“双一流”高校向非“双一流”高校流动;同时,高校要在培育人才上多花心思,要多育苗,而不是光摘花。达此目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铁铮(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规律,也是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望,人才流动会越来越频繁。问题的关键是,人才的流动应该科学、有序、规范。作为人才,在自己的砝码上,不能只有物质待遇的高低,还应该有事业的进退;在自己的权衡中,不能只是考虑个人得失,还应该顾及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单位的发展。现实中的确有的人自恃有才、为利而动,谁给钱多就去哪儿,全然不顾其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作为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是重视人才的表现。但还应该有大局观念、一盘棋意识,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既要引来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既要引进人才,又要培养人才。人才引进要有度,不能到处乱挖人家的墙脚。有的学校凭借自己的招牌和强大的财力,一味地提高待遇标准,败坏了人才流动的风气。这样的做法应该受到批评和制止。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校人才流动让“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导向“合体”。在国家加强“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差异化发展已逐渐成为共识。因此,高校要紧扣国家“双一流”建设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引进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从“重头衔、轻贡献”转向“重能力、重贡献、重实绩”。第二,引进“合序”。各高校应该切实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把握好引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合理有序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第三,管理“合规”。如何让人才留得住、能发展、出成果,这需要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规范管理。不仅要给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助其开花结果,而且也要严格按照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对其考核,更要把他们当作典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和社会效应。第四,统筹“合情”。高校要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之间做好统筹。不仅让引进的人才有幸福感,而且也要让自身培养的人有获得感,有同等荣誉的人,要同等对待,提供相同的待遇和条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