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论坛
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宿舍资源紧张期,高校应更具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作者:张晓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期,多所高校明确不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对此,专家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妥善安排学生宿舍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有人则认为变革高校住宿管理方式、部分剥离高校提供住宿的职能是大势所趋。

  作为曾经的求学者、如今在高校工作的教师,笔者想从学生发展角度对此问题加以评述。

  让研究生“自行解决”稍显冰冷

  住宿既属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亦是与学习相伴相生的问题。如果住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研究生学习的精力和心绪。然而,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宿舍资源紧张的阶段性问题随之日益突出。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至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增长了一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当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长9.64%。

  伴随研究生扩招,高校(尤其是生源吸纳能力更强的院校)现有宿舍已无法充分满足需求。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一律住宿到申请抽签,“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成为某些高校解决宿舍资源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此类高校将越来越多。

  应该说,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的举措无疑可以舒缓高校的宿舍资源压力,使其能集中精力于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不用再顾及令人头痛的住宿安排问题。从“后勤无所不包”到从烦琐、沉重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这种后勤社会化进程亦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同时,让研究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然而,高校的此种解决方式却把解决住宿问题的压力从自身转移到了研究生个体身上。

  从目前的新闻报道看,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区域既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也是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房租偏高的区域。

  在这些地区租房,如果选择距离高校较近的区域,需要承受更多经济成本,而要节省经济成本,则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前者对研究生及其家庭是笔巨大的开支,后者则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在国家强调“始终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对两类学位予以同等重视”的要求下,不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宿舍亦有厚此薄彼之嫌。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高校宿舍资源紧张的问题还没有这么突出,而一旦这一天真的到来,由于相对较低的租房成本,这些地区的部分研究生自行解决住房问题也不是件难事。

  换言之,诸如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正因为研究生自行租房面临更高的成本,才需要相关地区的高校出面帮助解决,而不能将提供住宿的职责从大学剥离、以一句不提供简单了事。这实际上是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高校住宿问题的重要特殊性所在。在此情况下,强调研究生“自行解决”的方式无疑稍显冰冷。

  学生宿舍的教育意蕴

  大学校园本身是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教育场域,也是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隐性课堂。生活于这样的场域本就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回忆清华大学的求学生活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曾说过:“至于清华园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因此,如果仅限于教学时间在校,将造成研究生与校园的疏离,大学校园本身的教育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换言之,住宿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生活问题,而是一个与研究生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问题。

  此外,有学者指出国外某些高校不向学生提供宿舍,这的确是事实。但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仍有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向学生提供宿舍,其住宿学院制度恰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所在,具有师生互动、学术交流、道德教育等多重功能。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在《剑桥语丝》一书中,就对剑桥的住宿学院做了这样的描述:“古典清雅的气质还弥漫在学院的方庭、回廊、草地上;切磋辩难的心灵活动还充溢在食堂、休息室的杯酒交谈之间。”

  也就是说,当国内一些高校仅仅将宿舍当成住宿场所,考虑将来要不要提供宿舍等问题时,这些一流大学却在考虑如何传承、发挥并提升其教育功能。这无疑应成为未来我国高校考虑住宿问题的重要参考。

  解决住宿资源紧张的三大方略

  在宿舍资源紧张时期,这一问题必然要得到解决,并且其解决主体只可能有校方和研究生两个,方式也往往只有校内住宿和校外住宿两种。相比高校作为组织的力量,个体力量在解决住宿问题上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助,对于高校单方面不提供住宿的规定也会感到无可奈何。这种情况实际上更考验高校的人文关怀、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

  在具体措施上,高校一方面要将扩招维持在与宿舍资源大体相当的程度,另一方面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发力,以解决住宿问题:

  首先,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使研究生能住在校内是高校解决住宿问题应考虑的优先点。为此,高校可以对现有宿舍进行适当扩容、增加床位供给,还可以将闲置的教职工宿舍、教学科研用房等建筑改造为住宿用房。此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办学空地,新建学生宿舍。

  其次,在校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还需要积极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将研究生进行集中安排。比如,就近租借民房等建筑,将其改造为研究生宿舍使用,还可以承包校外的宾馆、公寓等场所,将其提供给研究生居住。

  再次,为研究生租房提供帮助和补贴。在以上两种方式仍无法全面解决研究生住宿问题的情况下,高校应积极为研究生租房提供帮助,寻找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优惠的房源。同时,为减少学生的租房成本和通勤成本,高校可对其进行适当补贴。

  总之,在宿舍资源紧张时期,高校应将如何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作为处理住宿问题的根本出发点,积极承担保障主体责任,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为学生住宿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资源跨学科共享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0660〉阶段性成果)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