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国科大兰州办学遇阻,教育部:支持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四方共建”支持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支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推进独立学院转设提质。

  日前,甘肃省教育厅表示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问题”在赴教育部沟通时,被明确反馈 “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

  2月26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问:自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项目2018年在榆中考察选址后,目前报道并不多。《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该建设,但新出台的《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无国科大兰州学院建设规划。目前国科大南京学院、广州学院、太原学院等均已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兰州作为国科大京外五大教育基地之一,希望省里大力推动实质性建设,造福甘肃优质高等教育事业。

  对此,甘肃省教育厅于3月16日回复称,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关于开展“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发〔2021〕76号),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校,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办学情况,省教育厅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业务部门专题赴教育部当面沟通,教育部明确反馈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属中国科学院大学异地办校,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

  高校异地校区,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教育部也在相关方面指出高校异地校区禁止的原因,主要是:异地校区带来的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稀释、内部治理水平下降、教学科研及校园文化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办学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进一步显现。

  毫无疑问,凡是高校在异地设置分校(院)、研究(生)院以及特色学院都是教育部明确禁止的,特别是跨省校区。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宣布撤销三地研究生院就是例子。

  对于甘肃来说,地处西北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些地区较紧缺。目前,甘肃省仅兰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且面临地域劣势,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教育部不支持异地建校区,则应该加大对甘肃省本土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3月1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题为《甘肃省开放创新、服务大局 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之九》的“教育部简报〔2022〕第9期”。消息称,甘肃省启动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方共建”支持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支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推进独立学院转设提质。

  全文如下:

  甘肃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聚焦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发展。一是推进分类建设。启动实施甘肃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出台《甘肃加快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方案》《新时代甘肃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措施,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四方共建”支持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支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推进独立学院转设提质,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二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以引才育才、岗位管理为重点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三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成立本科教学指导、专业认证和教材建设“三委合一”的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实施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为抓手,建优建实基层教学组织。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启动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支持高校夯实优势极、打好特色牌。

  聚焦集群发展,强化协同振兴。一是立足全省。建立兰州白银、陇东南、河西三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集群,形成支撑全省经济社会“一体两翼”发展的高等教育布局。二是立足兰州。结合兰州市安宁区高校云集、相互毗连、学科专业互补的优势,建立安宁高校战略联盟,推动实现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动。成立全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合力为西部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师资队伍。三是立足区域。与上海、四川等8个省(区、市)签署教育行动专项计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大学开展省校战略合作,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举办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十四五”教育协同发展。

  聚焦科教融合,强化服务能力。一是深化科教融合。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布局,发挥高校优势,激活创新源头,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推进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建设“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运营”四大功能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及甘肃新能源基地建设,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支持兰州大学牵头建设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相关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签署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亿元。联合集成电路企业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支持高校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部门共建60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统筹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深化教科文旅融合。发挥甘肃文旅资源优势,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实施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行动,助力建设文旅强省。

  聚焦战略支点,强化支撑引领。一是服务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甘肃地理区位优势和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东接西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立祁连山生态研究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特色智库平台。二是鼓励学生在西部基层就业创业。引导毕业生厚植家国情怀,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每年为西北五省输送高校毕业生6万余名。三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部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连续举办7届联盟年度论坛,成员达178个,覆盖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努力打造向西开放的高等教育高地。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