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聚英才上海专场
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论坛圆满结束
11月10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与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承办的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评价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近200所高校参会共论人才引进与评价大计

  11月10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与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承办的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评价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近200所高校参会共论人才引进与评价大计。

  今年10月末,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四唯”专项清理行动。该通知下发后,随即引起了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等领域的关注和讨论。本次论坛围绕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原校长王乘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教授,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吴宏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暨南大学副书记夏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亚南,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志文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人才迎来最好的时代 人才评价论坛召开正当其时

  会上,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发表致辞,对人才发展专委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评价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

  林如鹏表示,本届年会论坛的召开与当下党和国家推行“人才强国”重要战略的发展全局密切契合,也是人才发展专委会定位职能中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等重要内涵的必然要求。他希望,与会各方通过本次年会论坛的平台增进交流和理解,推动相关人才评价问题的研讨探索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教育发展和重大教育决策,为各个地方、行业和学校教育发展提供智库服务,作出更有益的贡献。

  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为论坛致辞,他提到,十九大以后,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来说,高水平领域人才的缺乏成为了绊脚石,在人才的评价方面也有诸多不足,缺乏专业指导,没有交流的平台,只能闭门造车,免不了会后退。”他表示,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在引进、培养、使用各个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拓宽海外引才的渠道,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宣传和学术评价工作。

  随后,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志文主持,对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17-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8-2019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汇报和审议,并进行了2019年年会承办单位申请,选举增补理事、常务理事等事项。

  人才评价、学术评审等主题报告重磅呈现

  如今在引进人才和考核绩效时,各校的评价方式高度雷同,但对科研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探索,重建一个良性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一大趋势。

  本次论坛特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南京大学教授李江分别做主题报告,分享在人才分类评价、高校学术评审、科学家的流动与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发言中表示,“双一流”建设及新兴大学的创建加剧了人才的竞争,如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雄安大学的出现,必将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钱不是问题,但人才竞争秩序亟待整顿。他希望,高校不仅仅要竞争,还需要优化学术评估、学术环境;人才的成长,不仅仅需要好的待遇,更需要有好的学术环境。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霄兵围绕“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政策”做精彩发言。孙霄兵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最为核心、顶级的问题,他建议,人才发展专委会的所有工作一定要牢牢扣住人才问题,在人才问题中一定要扣住拔尖创新人才问题。

  谈及人才评价、人才成长,孙霄兵表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是我们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是个“老大难”问题。“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涉及各级教育部门,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各个层面,涉及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学段,涉及显性评价,也涉及相挂钩的各类工程、项目和人才等隐性评价。只有解决“五唯”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小学生太苦太累的问题、学校办学短视功利做法的问题,才能改变过去在分数上下功夫、在升学率上下功夫的现象,真正实现总书记强调的“六个下功夫”。

  会上,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发表精彩主题演讲,分享对高校人才分类评价的实践与思考。他认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但是,当前高校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在建设“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机遇期,宋献中认为,未来高校人才分类评价必须“理念先行,实践跟进”,重点和难点在于正确处理“八对矛盾”关系,即“帽子”与“里子”、教学与科研、个人与团队、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质量与数量、品德与才能等。

  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在报告中表示,清理“四唯”根子在于管理制度,破除“四唯”,不能只有管理,一定要有利益方的监督。

  “治理学术不端问题要像中央抓反腐败工作一样,‘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更合理的科技评价制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李志民提出,国家方面,要彻底改变现行的科研模式;社会各界方面,开展全社会诚信教育,反对抄袭剽窃,减少不当攀比;科研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责,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素养道德建设;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术团队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人员要诚信自律,坚守科学精神。

  他强调,政府作为、社会支持、机构担当、部门负责、学术自律、个人诚信缺一不可。

  来自南京大学的李江教授,带来主题为“科学家流动与评价”的精彩报告。李江教授认为,去“四唯”之后,长远来看,应该花更多精力建立更有说服力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更有说服力的同行评议制度,标杆是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制度,它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同行评议制度。

  他表示,面向真实世界的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是多元的,包括学术影响力,如论文被引,还有社会影响力、如社交媒体指标,还有经济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等因素,当然,这个综合框架也并不是完美的。评价是否会影响科学家流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