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高校人才招聘测评模式实施路径研究

2018-04-24 《北京教育》杂志

人才招聘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与实现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人才招聘测评模式,构建高校人才招聘测评体系的思路。通过对...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随着“双一流”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传统的人才招聘模式早已无法满足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为了提高高校引进人才的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师资团队,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创新人才招聘模式,将人才测评体系引入其中。

  人才测评是适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将心理学、统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结合的一种科学选人方法。[1]它通过对人的知识构成、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的特征状态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才测评体系”。企业通过人才测评体系可以客观准确地了解人才,为科学用人提供可靠依据,它是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借鉴企业人才测评体系中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招聘测评模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高校人才招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人才招聘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招聘岗位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盲目追求岗位的数量和层次。由于对需求条件分析的不到位或者超编设岗,会导致设置的岗位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不仅违背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标准,更导致被引进的人才无法发挥其专业特长和价值,不仅降低了其工作热情,还可能激发内部矛盾,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2]

  二是需求岗位设置单一。高校招聘设岗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大量留用本校毕业生。这种看似合理的封闭式循环模式极易导致师资队伍僵化、学科发展受到局限、缺乏创新动力、岗位严重失衡等现象,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建设。[3]除上述情况外,一些高校还采取了另一种极端形式,即“一刀切”原则,绝不留用本校学生,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外聘人才无法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得不到很好传承。

  2.人才招聘渠道和考评模式缺乏创新

  一是传统人才招聘渠道的弊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人才招聘渠道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校园招聘会、导师推荐、广告招聘、网络招聘等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很容易受到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而简单的网络招聘渠道,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到海量的应聘人员信息,但却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第一,信息量过大,选取工作困难,造成大量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第二,缺乏有效的测评、评价体系,导致选取的信息不够准确、客观;第三,信息不对称,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道德风险。[4]

  二是考核测评模式的局限。目前,招聘考核测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非结构化面试考评;第二类是结构化面试考评。第一类考评模式是通过评委与应聘人员面对面交谈、随机问答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主要缺点是人为因素过多,主观意识太强,不够客观;缺乏统一性和竞争性,岗位匹配度不高,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类考评模式是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制定规范的考核程序,对人才进行多方位测评,统一打分标准和原则,加权排名,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应用于企业。目前,高校对结构化面试的引用还不够成熟,测评标准不够合理,过于机械化,缺乏深度、灵活性和专业性。

  三是测评程序监管不严。早期,高校招聘监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自身对于招聘监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出现了因人设岗、量身定做,资格审查不严格,打分不客观,泄漏试题,招聘过程不公开透明等现象,给社会舆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4]

  四是招聘测评成本高昂。招聘宣讲会、聘用专业广告公司进行招聘宣传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再加上考核过程中组织面试、笔试以及聘请专家学者、考察、体检、跨省调动等,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校还要提供高昂的薪酬、福利、待遇等。因此,如果招聘来的人才出现违约等情况,将会给学校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招聘成本的极大浪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