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聚英才上海专场
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用好人才“大富矿”跑出创新“加速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报告特别强调要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出席全国两会的安徽代表、委员高度关注这一话题,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展开热议,建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报告特别强调要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出席全国两会的安徽代表、委员高度关注这一话题,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面向高尖端广招各方人才智力

  自古以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下,人才更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稀缺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又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难以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抢占创新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表示,安徽近年来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立足新时代发展,广聚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发展需求,厚植人才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的沃土,集聚更多的一流人才智力资源。”

  “这些年,我们紧扣产业需求,坚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努力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全国人大代表杜应流说,科技创新投入主要方向就在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装备投入三个方面。这其中,人才引进是重中之重。“有人才就不怕没技术,也不怕没装备。”他的企业先后引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近百人,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精尖端产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实现“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尽可能广泛地聚拢人才为创新发展服务。”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认为,要打破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旧观念,积极拓宽柔性引才渠道,用新理念新机制集聚各类人才,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等瓶颈制约。

  紧扣新需求深度推动“三链”融合

  “坚持外引内育双管齐下,加快聚集培育战略性新兴行业领军人才、能工巧匠和管理服务精英,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表示,要把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起来,把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深度融入企业创新、生产服务和价值创造各环节中,从信息、知识与技术角度来契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推动“三链”融合。要突出高端引领、精准聚才,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努力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的良好局面。

  高校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应不断强化。“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相应地,就需要打造在人才培养上有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高校,避免‘千校一面’。”全国人大代表杨善林说,要优化政策环境、改革现行教育评估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地方高校更加主动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联动。

  激发新活力厚培创新创业热土

  “安徽重视人才的程度超过我的想象。虽然来合肥工作时间不长,但我遇到了很多非常令人感动的事,比如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赴美国为中科大延揽优秀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包信和说,这是安徽打造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的优秀软环境,也是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先进文化的一种真实体现。“这样也就很好地回答了中科大为什么能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也就不难预计未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定会从这块土地上走向世界,为人类社会科学进步作出辉煌贡献。”

  近年来,安徽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重奖有贡献科技人员的政策,陆续开辟人才激励“绿色通道”、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人才职称“绿色通道”,让创新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建议,要继续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出台实施一系列接地气、力度大、高含金量的真招实措,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皖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皖转化,让安徽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在就医、子女上学、居住等方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能够免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正在建设中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国家级平台,还具有国际开放度,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人才。”全国人大代表王容川认为,适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留才用才的配套政策,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关注引进人才的家属工作、子女教育等实际需求,让创新英才专心致志地投入科学研发,尽情发挥所长。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