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定了!这十余所知名高校要搬到雄安新区

2017-12-15 募格学术

经过管委会的审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等48家企业落户雄安。截至目前,近百所在京高校中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经过管委会的审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等48家企业落户雄安。截至目前,近百所在京高校中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十余所学校相继表态,将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成了曾是今年清明小长假最热的话题。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的雄安新区此时横空出世,将来是否有大量高校“迁”至此处呢?这也一度引发热议。

  中央明确规定,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从4月1日宣布成立雄安新区至今,一大批央企、国企和各类民营企业纷纷落地雄安。

  在雄安新区管委会所在地容城县奥威路上,超过30家央企、国企在这里设立办公室。

  雄安新区管委会一直严控入区产业,经过管委会的审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等48家企业落户雄安,这48家企业中,中央企业有19家,民营企业有21家;来自北京的企业24家,来自深圳的企业13家。截至12月10号,还有13家企业在雄安新注册落户。

  据了解,获批落户的48家企业全部为高端、高新企业。其中,前沿信息技术类企业14家,现代金融服务业企业15家,高端技术研究院7家,绿色生态企业5家,其他高端服务企业7家。雄安新区管委会表示,高端、高新产业将是新区产业的主流,随着这些企业的进入将会极大地带动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此外,教育部也在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高等院校的疏解力度,截至目前,近百所在京高校中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十余所学校相继表态,将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在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乐观”。4月3日,章友德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目前北京有8所“985大学”,26所“211大学”,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到一个城市,这必定会吸引优秀人才积聚,造成城市膨胀。“未来可以期待的是,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招生会集中在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京、津等低高校资源落户,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校迁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老师、学生愿不愿意,一些大城市城郊也有大学城,但是因为缺乏相应配套,给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困难,这不是把大学搬到那里去就能解决的。”

  “雄安新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版的‘硅谷’,关键问题是能不能留住‘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程方平告诉记者,教育资源的转移“不光是楼盖起来就行”,教学条件、生活环境都需要考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生活成本高、空气污染严重,雄安能否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呢?如果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命令’,说迁就迁,那不成拉郎配了。”程方平认为,北京教育资源的“疏解”,不会从过度集中在北京变为“过度集中到雄安”,这应是共识。“雄安新区未来的产业需要相关的高校,北京其他周边地区同样需要与当地经济相关的高校。教育资源做到相对集中较为合理。”程方平说,教育资源丰厚的北京、天津过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地方,但实际上遗留了许多问题,雄安新区正如一张白纸,提供了“重做”的机会,作规划时一定要借鉴这些前车之鉴,以前的办学模式不能生硬地搬到地方。“硬件之外,体制、政策、法规,教育布局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协调,这些都需要作出改变。”

  除此之外,未来雄安新区不仅纳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还将和全国高铁网紧密衔接,将有五条高铁在雄安交汇,京雄铁路从雄安引出后,到阜阳分两支,分别到香港九龙和福建。

  图源:公众号-雄安发布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今天的中国,看雄安。雄安的身上,承载着中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个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正在华北大地徐徐展开。

  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版图、谋划未来。

  统筹协调,补齐短板,携手共进,行稳致远。

  独有的制度优势正在打破经济发展的“魔咒”,

  大手笔的顶层设计正在规划出中国发展的崭新空间。

  既要在一片开发程度较低的土地上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制度改革创新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雄安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期待雄安这座未来之城能够成为中国改革的样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