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双一流”下亚非语言学科路向何方

2017-11-02 中国教育报 

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及“一带一路”这两大历史机遇下定位、布局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及“一带一路”这两大历史机遇下定位、布局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日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为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指明了目标和发展方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入选的6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延边大学。在这样的建设背景下,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亚非语言文学的布局和发展被纳入探讨视野。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落实,沿线涉及了大量亚非国家与地区,其语言文学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宗教、政治等研究也愈发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因此,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及“一带一路”这两大历史机遇下定位、布局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口径和内涵需要更加明确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涵盖亚非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究五大研究领域,其中亚非语言学涉及亚非国家数十个官方或重要民族语言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亚非文学研究主要围绕作家与作品研究、文学理论与思潮研究、文学翻译研究、文学交流及影响研究四个领域,关注亚非文学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亚非文学交流与影响。这种以语言学、文学为主体的研究正不断扩展到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从而形成语言、文学、文化和文明研究相互渗透的态势,跨学科和新兴交叉性研究趋势也在凸显,学科内涵不断拓展,学科辐射力不断提升。

  考虑到亚非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独特属性及当代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学科还应特别注重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亚非语言文学理论体系与知识工具。着眼于学科发展的现实运用价值,该学科应特别关注当代中国与亚非各国在追求现代复兴与发展进程中所开展的发展合作与文明交流,探讨和比较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复兴方面彼此相关的一些共同命题。还应着眼于21世纪人类发展前景,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明史的视野,对亚非社会传统文明遗产的现代重建、对当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交流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本学科的独特探索与思考,从而实现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有机对接,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提供智力支持、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这是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创新性、拓展性领域,也是着眼于中国全球发展战略亟须承担的重大学术使命。

  寻求完备的亚非语种群作为学科建设支撑

  纵观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全球知名院校,亚非语种群的建设相对而言都较为完备,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院校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不仅数量众多,且覆盖范围较为广泛。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开设有90多种语言,英国伦敦大学开设有80多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90种,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开设有120多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开设有60多种,其中大量语言涉及亚非语种群。

  相比之下,我国与以上国外院校的建设差距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如此,亚非语种群的建设与完善也关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以及与国家发展攸关的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诸多方面。因此,如何遵循语言分布演变的特点,从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亚非语种群专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影响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亚非语种群的逐步发展健全,也应着手探索非通用语种建设和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并将其上升至原创性理论研究层面。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瞄准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以及亚非各对象国青年精英人才,他们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在亚非地区的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他们应既精通一门或多门亚非语言,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深入了解对象国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深谙我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目前而言,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层次、质量尚不能满足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的需要,尤其急需通晓亚非当地语言、熟谙当地文化,对国情进行研判的专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路径方面,应强化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训练,使亚非语种群与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之间形成合理的矩阵分布,为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创造条件。着力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亚非对象国综合类大学进行合作,创造条件输送学生赴对象国进行深度“浸润式”培养,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感知。同时,与欧美知名亚非教学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推进学分互认、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等合作形式,并开展双学位、联合授予学位项目,努力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氛围,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多维度提升学生国际化程度。在对亚非对象国青年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中国—亚非文化或文明比较、跨文化交际、中国治理经验在亚非地区的推广和应用等学位教育和培训项目,持续保持中国与亚非国家知识思想界、教育界的积极对话,进而使该学科所在院校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相关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探索中国在该学科领域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当前亚非国家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迁与转型,其中所蕴含的复杂问题与矛盾以及亚非国家现实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样性,需要从一个全新的、综合的、结合传统文明研究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及构建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构建“中国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中国需要在全球知识、思想与观念领域提供原创性贡献,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做出的回应与解答。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强调人文基础研究和知识建构对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为亚非各国现实政治制度提供文化的、历史的逻辑阐释。通过亚非区域整体性研究,以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进行群体性关照,从而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制定更有连续性的政策,为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共识性整体解决方案,为发展中国家问题协调立场、共同发声,增加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做出“中国贡献”,进而推动中国和亚非其他国家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对话和文化的融合。这也解释了缘何世界主要大国都建设有规模和实力可观的“亚非学院”或“东方学院”,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远东学院、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彰显国家实力、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同类院校作为参照的坐标系,探索借鉴部分管理模式、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对西方标准的盲从,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中国自身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真正激发学科自身的活力并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既要重视学科的学术逻辑,也要重视学科的社会需求逻辑,建设中还需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使建设经费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如何设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使社会资本注入学科建设,在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业需求方面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局,是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的命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