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成都连续两年发“一号文件”聚焦人才建设
据了解,成都市将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即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在人才引进、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

  连续两年“一号文件” 聚焦人才建设

  在人们心目中,“一号文件”似乎都与“三农”相关。但在成都市,连续在2016年、2017年两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与人才建设相关的纲领性文件。“这充分说明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成都市择天下英才而用的气魄,”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阳夷告诉记者。

  阳夷说:“现在人才引进,不是栽好梧桐树就有凤凰来,关键是人才引进来后如何留得住,如何帮助其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成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建设,2016年就以‘一号文件’出台了‘人才新政10条’,全力引进对成都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创业有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新政10条’,成都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全链条的优质服务——只要来成都的人才,从其企业成长到发展壮大甚至上市,我们都会一直跟踪扶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是引进来后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应该说是我们人才建设的一个亮点。”

  “成都人才新政10条”,包含有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引导激励多元引才、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统筹扶持重点人才(团队)项目、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扶持、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优化人才发展平台、提供优质工作生活服务、开设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以及建立杰出人才荣誉制度等。

  据了解,在资金扶持上,成都全市每年投入30余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选“成都人才计划”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其中最高的是对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资助,一开始个人最高给予5000万元综合资助,企业或团队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助。“这个综合资助不局限于资金,也可能包含土地、厂房、项目设备等。”阳夷说。

  成都人才引进硕果累累,2016年共引进高端人才114名。“这些人才都是掌握有核心技术的顶级人才,都是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帮助一个产业壮大的高端人才。”

  到了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即“成都人才36条”)。

  阳夷说:“成都市委、市政府现在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对我们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人才36条’与‘成都人才新政10条’的最大区别,就是实现了从‘政策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在“成都人才36条”中,成都市将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自主权、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立更为主动的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构建科研人员灵活创业机制等,内容涵盖了人才建设的方方面面。

  成都市将支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推广,即建立《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支持高层次人才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服务)进入《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如采购入选名目的产品或者服务,我们会对采购的政府职能部门予以资金补贴。”

  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支撑方面,成都将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工业强基人才‘输血’计划”,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成都市将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直接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扶持,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建立重点人才(团队)接力扶持机制,对于在蓉创新创业5 年以上且为成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团队),通过集合部门政策资源等方式给予综合扶持。同时,建立更为开放的柔性引才机制。

  以“一人一策”的方式,支持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来蓉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平台建设很重要 服务是关键

  据了解,成都市将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即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在人才引进、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阳夷告诉记者:“我们推动建设的海外离岸孵化器和海外创新创业基地,就是把引进人才面向全球,主要是满足海外人才想来成都创业,但因为家庭、事业等暂时不能来,我们就在天府新区为其注册登记,前期在海外基地进行项目研发,需要推向市场时,拿到成都这边来孵化生产等。这些离岸人才,也将会享受到成都的人才扶持政策等。”

  “在人才建设上,平台建设很重要,服务更是关键。人才建设仅仅靠给钱给物这些政策还不够,关键是要简政放权,为人才创业减负。市场决定人才需求,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大包大揽,替代市场去做出选择,而是要把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打破,围绕‘放管服’改革来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为人才创新创业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人才管理体制建设上,成都市提出要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围绕“放管服”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厘清权责边界,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政府服务清单”等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 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职能,推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和优化服务转变。

  阳夷告诉记者:“我们的服务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成都市的审批事项,在全国来说是最少的。在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有‘新型人才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多证联办,为每一位高端人才提供VIP服务。对遇到的任何问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当中的,比如子女上学、推广路演、融资服务等,我们都会协调解决。还有,房屋限购不包含高端人才,我们还为他们进行免费体检等。同时,为了保证高端人才的项目能够落地落实,成都市还推行‘1+2+N’的服务制度,其中1指的是市委组织部人才处(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指的是成都人才发展中心和成都人才促进会,N则指的是特色街区、特色园区中的N个新型人才工作服务站。从市级到社区,我们为高端人才的服务可以说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采访时,记者留意到在每个办公室门口都有一个标识牌,清楚明白标识着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完成进度、时限等,谁经过都能看到。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成都市人才建设工作的细致。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成都市在人才建设方面的亮点和好的做法,这些都是成都提出的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建设人才强市的工作亮点。

  在人才引进上,成都市力求做到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进。阳夷告诉记者,人才引进来不能就万事大吉,放手不管了,还应该为其在项目落实、资金扶持引进上牵线搭桥,提供全方位服务。成都市此前就成功引进了一个高端团队,随着该人才的引进和项目的成功落地并生根发芽,又吸引了包括风投在内的金融企业的进入,同时还吸引了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到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企业群,成都市为此专门建设一个特色小镇,全力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引进一个团队,新建了一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产业,这可以说是我们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实现协同引进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职称制度是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成都市提出了“自主评价+业内评价+市场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了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市场化专业机构资源和力量,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评审主体方面突出“放”,将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在评审机制方面突出“直”,完善职称评审“直通车”和职称直聘办法,为各类急需人才打开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评审标准方面突出“破”,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通过这些努力,来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等人才评价不尽科学的问题。同时,成都市还提出建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由行业杰出人才和领军企业高管充当“伯乐”认定高层次人才。

  记者从成都市委组织部了解到,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阳夷说:“党代会还提到要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到成都,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让每一个来成都创业的人才都能有幸福感、成就感。这也是我们从事人才建设服务工作者的愿望。”

  2016年、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人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0条”;今年出台“成都人才36条”。从数字上看,人才建设的扶持措施和政策都增加了,而细读文件后发现,成都市在人才建设上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人找人人引人、费力气靠运气引进人才的做法。其支持人才建设的政策和服务力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标志着成都人才建设实现了从“政策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的跨越式发展。成都市委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将通过5年的努力,把成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