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学术桥观点:双一流建设工程与人才争夺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功由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一针见血地体现了人才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若要崛起,就必然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国所用。对中国高校来说,人才队伍建设同样事关每一所学校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功由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一针见血地体现了人才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若要崛起,就必然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国所用。对中国高校来说,人才队伍建设同样事关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具有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功能都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参与。高层次人才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高层次人才还能够带来培养人才的科学方法,这能够对高校、科研院所等起到启示作用,从而使人才培育机制更加健康快速地建立起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因如此,当今中国各大院校都将拥有众多高层次人才作为自身荣耀的体现,都把加快人才强校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来抓,纷纷出台一系列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办法,这其中也有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因素的影响。

  已经过去的2016年尤是如此,这一年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国家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见此文件的规格之高。具体的建设任务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位列第一。其中包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另外,其他的几项任务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方面,若无高层次的人才的参与,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国家规定了,“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奖惩措施必然刺激高校加快建设,尤其是会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会更加重视。

  时间拨回到1999年,中国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首批进入985名单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4年,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了“985工程”二期建设。201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新一轮“985工程”建设开始实施。985工程逐步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举措也不断充实,但将经济领域中的成功经验“重点建设”已经移植在教育领域的结果是少数高校取得了巨大进步,而更多的高校则得不到太多国家资金的眷顾。中国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启动无疑加快了地方院校建设的步伐,国家已经给了打破固化身份、重新洗牌的机会。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中指出,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所有高校都有了政府大力的经费支持,日趋激烈的资源争夺战即将在中国各类高校间打响。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中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必然会成为争夺的焦点。

  中国高校为争夺人才已经开出了不菲的待遇,除了令人炫目的年薪、科研经费、住房补贴等“数字待遇”外,给人才配备助手、给予人才各类头衔、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问题耶成为了手段之一,有的甚至可以与人才一对一单独谈待遇,这些都体现了中国高校意图叩开高层次人才引进之门的强烈决心。地方政府也在配合高校进行行动,比如,广东省率先启动了“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其中就包括耗资50亿的“7+7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这笔经费很大的一部分将会花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同时,政府也需要利用高校作为储备人才之地。当然,中国高校新时期的引才会更加注重实效。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引进急需领域人才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待遇方面,更加重视对各种激励手段的应用,如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形成经费长效支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型大学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落实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调整、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等自主权。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而且,高校也日益重视引才之后的用才。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坚持激励约束并重、精神物质激励结合,建立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完善内部收入分配体系。完善职业年金等延期支付方式,建立人才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匹配的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服务。这体现了待遇与成果也要密切挂钩,作为市场导向的系统工程,引才必然会考虑综合效益,高校会要通过高层次人才进校后的所作出的业绩和贡献进行评定,考核机构要与人才使用和待遇真正挂钩。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