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清华大学冯旭宁:他跟NASA抢发文章

2017-02-03 清华大学新闻网

冯旭宁,汽车系博士生,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4篇近期发表待检索),SCI他引68次,获得相关成果授权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作为学生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获2016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荣誉称号

原标题:冯旭宁:他跟NASA抢发文章

冯旭宁

  冯旭宁,汽车系博士生,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4篇近期发表待检索),SCI他引68次,获得相关成果授权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作为学生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获2016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荣誉称号。

特奖也曾经历无数次失败

  他人眼中的冯旭宁拥有非常漂亮的成绩,但是,有多少个在试验室打地铺的夜晚、有多少次无果而终的测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笑称,失败对于他已经是无比熟悉的感觉了。

  如今获得特奖的冯旭宁当年也参加了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评比,但那是一次失败的经历。说起那次评比,冯旭宁只是淡淡地说:“实力确实不如别人,去之前就感觉没什么希望。答辩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亮点。”

  然而,就在一年前的第九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他又多了一次失败的经历。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之前的失败、挫折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像这个比赛就是整个团队的事情”。作为发动机组的组长,冯旭宁带着组里的其他伙伴们准备了一年,从2015年6月开始在紫荆操场试车,一直到同年10月底。

  “十一”长假前,冯旭宁试车的速度已经达到了700公里/升(每升油能跑700公里),当时带着这个成绩去参加比赛,小组得前三名是毫无疑问的。但一群热爱科研、充满激情的年轻人野心勃勃地想要挑战1000公里/升,因此他们选择继续试车。

  但是,从“十一”开始,冯旭宁小组的成绩一直往下掉,他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心只想把成绩提上去,所以坚持试车。但到比赛前一周时速度已经降到400多公里/升,于是冯旭宁放弃了提成绩的想法,把车装进箱子运到广州。令他没想到的是,到了广州打开箱子一看,车几乎是散架的状态。于是预赛前冯旭宁与组员们拼命修车。到了正赛,电磁铁断在里面,车只跑了300多公里/升,原本唾手可得的冠军就这样失之交臂。

  尽管这次冯旭宁遭遇了失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6年第十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紫荆花节能车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终于完成了10年以来夺冠的目标。

  正是这样一次次失败的经历,炼就了冯旭宁坦然接受失败、从失败中找原因的良好心态,让他懂得“人生其实挺艰难的,想做点事情还是比较困难的”,也因此使他学会了做任何事都要谨慎、要低调。

踏上新能源之旅 开启学术大门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一只脚经历失败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另一只脚开始踏上成功之旅了。

  高三时冯旭宁参加清华的自主招生,由于一些原因他没有进入的数理集合班,在家人强烈的建议下,他填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专业。而当他已经做好准备参加高考,实现数学之梦之时,又在生日那天收到清华的录取通知,最终还是来到清华开始自己的科研道路。

  貌似一切早已注定,冯旭宁的歪打正着却使他接触了能充分发挥潜力的汽车工程专业,同样,由于没选上热门的研究方向,他便选择了在当时还不那么火的新能源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推广应用,以热失控为特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事故时有发生。热失控事故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因此,“以防止热失控为主要目标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管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方向逐渐火热。“当初进新能源科技组的时候也没想到将来会这么火,感觉有些东西还是有一定成分的运气”。冯旭宁说。

  如今,冯旭宁专攻的锂电池方向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20多个人,而且还在不断壮大,这少不了时代的需求给他们带来的运气,更少不了冯旭宁等团队师生所付出的努力。

  他骨子里所带有的坚韧劲儿,从小就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愿意练这个东西,我也没有说非得逼着你”,这是小学时的扬琴老师跟冯旭宁说的一句话。

  “练琴的前三个月老师让我们用小棍儿敲凳子背儿,每次练三个小时,别的小伙伴敲一个小时就出去玩,我还在练习,所以基本功练得很扎实。这对我后来做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做试验。”冯旭宁说。

  做任何事情,冯旭宁都像练琴一样,坚持从一而终。承担项目时,他在电池基坑旁边蹲了半年,“蹲”出了两代原理样机、“蹲”出了一篇论文。做电池安全性试验时,在试验室打两三个月地铺也是他的家常便饭。科研任务最繁重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特性只能24小时轮回转,冯旭宁搬来被子和行军床,每天睡在实验室。通宵做试验时,担心睡过头引起电池爆炸,冯旭宁每个一个小时设一个闹铃,这些努力使得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最早获得大容量动力电池绝热热失控的测试结果,早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权威研究机构半年得到可重复性试验结果并发表论文。

  和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抢发论文最终取得胜利,这些都是冯旭宁做这项工作时意想不到的惊喜。

把最好的成果留给祖国

  面对学术上的事情,他决不畏于权威。他秉承着把“最好的成果留给祖国”的信念,始终为致力于建立国际最好的动力电池安全实验室而努力奋斗。

  2016年3、4月份,冯旭宁所在团队受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邀请,去参加联合国EVS-GTR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法规的制定。在负责主持TF5法规的试验验证工作中,冯旭宁参与了与国际专家进行公开辩论,坚持自己的试验结果。在辩论过程中,团队发现对方其实是故意刁难中国。冯旭宁等中方代表团成员据理力争,中国代表团逐渐开始占上风,其他国家的代表也纷纷表示“中国说得对”。最后,各国代表都认为中国的方案可行,后面的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2016年9月,中国主持的TF5法规第一阶段制定工作完成,将于2017年开始全球试行,这个结果的背后就有冯旭宁的贡献。

  2014年2月,冯旭宁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交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孙靖(音)(Jing Sun)教授给予他高度评价:“我完全被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索热情,追求完美的精神,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处理事务的成熟稳重所感动,他展现了清华大学最优秀学生的风采。”

  就是凭着这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冯旭宁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下越挫越勇,从关注论文的数量到追求的论文的质量,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他始终秉承献身严格、求实图强的精神,争取做到更好。

  消息来源: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10303/2017/2017011617
2700637711570/20170116172700637711570_.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