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人才专报》是由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开辟的一档原创内容栏目。每期聚焦引才热点问题,对权威专家进行专访或者观点解读,同时发布人才数据报告,更加直观地展示国内人才现状。

  • 时政要闻
  • 经验举措
  • 视点

经验举措

(一)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重点吸引急需紧缺高端外籍人才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1月16日上午,公安部、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召开公安部、上海市政府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机制2017年度会议,正式推出“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2017—2021)”。

1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2017-2021)”已经公安部批准在上海实施。该五年计划旨在服务自贸区改革、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根据计划,公安部将陆续出台一批出入境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重点吸引国家急需、紧缺的高端外籍人才。同时,不断创新举措,深化改革开放。

上海市政府将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优化科创环境。依托现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永久居留外国人融入服务模式,促进外籍人才社会融入,推进人才高峰建设。争取在5年间,吸引一大批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努力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共同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卓越城市。

会议明确,2018年将首批推出三项出入境新政:一是为顶尖科研团队中的外籍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授予顶尖人才自主推荐权,为其组建科研团队提供支撑;二是允许“双自”和“双创”外籍人才兼职创新创业。突破外国人只能在一家单位工作的限制,为外籍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为全球外籍优秀毕业生来沪发展提供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外籍优秀毕业生,凭毕业文凭即可直接申请2年期居留许可;连续工作满3年并满足一定条件的,即可申请永久居留。为确保政策落地生效,上海市公安局将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细化操作办法,推动新政在上海市全面实施。

会议还通报了部市合作机制2017年度工作情况及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出入境政策措施实施情况。


(二)天津:在全国率先出台在津工作外国人才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政策

来源:天津市外国专家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天津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加强新形势下外国人才引进工作的相关政策,优化天津引才引智环境,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在津工作外国人的住房保障作用,经市政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日前,我市正式发布实施《关于在津工作外国人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新政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创新。天津市外国专家局针对长期在津工作的外国人才的反映,开展了在津工作外国人才住房需求调查,深入50多家重点联系单位,征求300余位在津工作外国人才的意见建议,梳理出外国人才在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方面的意见建议50多条。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外国专家局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相关部门,对标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人才政策,认真研究天津市外国人才的实际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政策创新、实践创新,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外国人才缴存和使用公积金的相关政策,在多方征求意见,多轮论证修改的基础上,天津市正式发布实施《关于在津工作外国人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在外国人才缴纳和使用住房公积金领域实现了政策突破。

二是坚持优化环境,吸引人才。政策中明确,与天津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已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员,与本市居民享受同等住房公积金政策待遇。住房公积金登记、缴存、封存、启封、转移,以及缴存基数和缴存比例等均按照本市现行住房公积金缴存有关规定执行。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待遇同等。外国人在天津市缴存住房公积金后,在天津市行政区域内购买、租赁住房或者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的,可按规定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提取额度等按照天津市住房公积金提取有关规定执行。在天津市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外国人,在天津市行政区域内购买住房的,可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条件,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贷款担保及贷款偿还等按照本市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有关规定执行。同时符合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有关规定的,可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政策的出台为外国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为优化天津引才环境,吸引和聚集外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坚持配套措施,政策落地。围绕推动政策的实施,天津市外国专家局联合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研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操作指南,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利用《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北方网等媒体,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组织天津市1000余位重点单位的专管员进行政策培训,推动大家了解掌握、用足用好政策。



视点

(一)2017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评出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日前评出,带您回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2017年。

1.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2.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绘制的改革蓝图,各地各部门积极主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中央和国家部委围绕《意见》出台30多项改革政策,制定104个配套文件;30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和方案,涉及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流动激励及海外引才等环节,覆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重点解决职称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职称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2017年9月16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会议强调,不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4.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家“千人计划”示范带动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实施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2012年海外回国27万余人,到2016年增加到43万余人,同年累计回国达到265万余人。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中,我国不再是过去的人才输出国,而是从智力“出口国”转变为智力“进口国”,成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5.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加速迈向人才强国行列

2017年,中组部会同人社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这是继201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口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的规划目标。2017年,国家“千人计划”新增第14批专家人选94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新增第3批专家人选1700余人。人才投入和效能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人才贡献率达到33.5%。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全球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

6.专家国情研修工作力度和规模显著加大

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2017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共举办研修班20期,近1400名高层次专家参加研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专家国情研修,组织18万余名各类专家参加研修,取得良好效果。

7.专家服务基层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2017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安排,中国工程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分别牵头组织百名院士专家,深入地市州、基层单位进行现场指导,举办113场专题报告和咨询座谈会。广大专家人才通过服务基层,带动技术、智力、信息等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8.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7年10月14日至19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此次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同时,我国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

9.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开始启用

2017年6月起,公安部对经批准取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签发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参照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标准设计制作,内嵌非接触式集成电路芯片,可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具读取。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启用,是深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外籍优秀人才在我国居留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度。

10.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

2017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按照“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的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团结引导广大专家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聪明才智。重视专家联系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记者任欢)


(二)盘点2017,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这些成绩!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7年已经过去,回首一年来人社部门的人才工作,可谓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奋进。

一起来看2017年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绩单”!

放权松绑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全面落实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2017年1月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对人才实行分类评价。

2017年11月

人社部印发《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2017年12月

《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层级,增设正高级职称。

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推进

印发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140项;

实行清单式管理,全面清理不必要的“准入证”“上岗证”;

集中治理“挂证”行为,继续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回头看”工作。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人社部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指导意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做好中央有关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瞄准“高精尖缺”专技人才队伍提质增量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组织遴选41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累计遴选达5700余人。

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年举办300期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培养2.1万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完成123.6万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

大力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推进博士后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优化博士后平台建设,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6万人。

开展新疆、西藏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项目,选拔新疆400名、西藏12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接受培训。

人才政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12017年4月1日,全国统一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两证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进一步破除外国人来华工作体制障碍。

2深入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支持广州“海交会”、大连“海创周”、广西“东盟博览会”等12场全国性大型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开展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推介活动,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联系服务专家体系不断健全

5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指出对专家要“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成为联系服务专家的制度遵循。

全国专家服务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专家定期体检、休假、疗养的日常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

人社部还于今年启动实施专家学术休假活动,计划每次邀请一到两个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参加,立足于服务联系高精尖人才。

世赛为国争光技能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2017年10月13日,中国上海成功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

2017年10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斩获15金7银8铜和12个优胜奖。

2017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亲切会见第44届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并与大家进行了座谈。

申办、参赛双丰收的背后是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

4月,人社部参与制定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正式发布;

5月,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有关问题的通知》;

9月,《关于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的通知》出台。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58家企业培养新型学徒制职工近2万人;

首批启动的10个职业的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已正式出版发行。

服务大局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人社部、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分别围绕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举办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讲坛,为高级专家服务重大战略搭建平台。

引导人才流向基层一线,助力脱贫攻坚

人社部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健全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

组织实施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计划,开展20个重点示范项目。

深入推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遴选56个重点服务项目,新建10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三、新时代!靠什么用好用活青年科技人才?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已经掀起热潮,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把千百万的青年科技人才用好用活,激励他们投身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舆论媒体开始关注科技人才大龄化的问题,不时发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对策建议。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科研创造峰值的年龄在增长,科技创新人才的大龄化趋势难以扭转。何谓大龄化趋势?从人们的关注重点和学者研究的对象看,主要是指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或社会承认的时间在向后推移,由此造成创造峰值年龄和成名年龄的增长,但这并不能证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峰值年龄增长,也不能证明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年龄增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而设立的专项科学基金。而近几年,杰青当选年龄呈现不合理的增长趋势,以此为例,可见一斑。杰青大龄化的研究意义也就在于它提出了获资助后不同年龄段重要成果产出效率的年龄指标随着年龄增大呈递减态势,即杰青的大龄化趋势降低了杰青群体产出重要成果的概率,导致杰青群体重要科研产出下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影响杰青基金在人才政策中的定位。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国家资助的其他项目如“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引起党委和政府人才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大龄化趋势中我们需要反思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对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及保持创新动力的影响;需要从全球创新人才竞争环境的视角,审视我国的创新生态环境如何改善,科技人才政策如何及时调整。

人才政策的价值导向需要从只关注少数成功者转向更多激励创新创业青年

当今全球科技发展已经渗透到所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已经进入大众创新时代。“科学发现”从独立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再到今天的社会普遍应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得益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发达国家每万名劳动力中的职业研发人员已达到120-200人/年,研发投入已占GDP的5-6%;我国十二五期间每万名劳动力中的职业研发人员也达到45人/年,研发投入占GDP的2%,十三五期间预期达到80人/年,研发投入预期占GDP的2.5%。如果包括所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约占我国劳动力的25%左右。

正是在这样一个整体职业技术化的变化过程中,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一代占据明显优势。我国目前每年800万大学毕业生,占据了60%以上的劳动力市场份额,创新创业正在替代许多普通劳动岗位,科技发展的大众化,势必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主力军。相比之下,我国各级政府除了有一些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补贴之外,很少有资助奖励性的青年人才政策出台。各国的人才争夺均在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学生教育方面发力,全球技术移民的流动速度加快,移民规模日益扩大,而且也在朝着低龄化、年轻化方向发展。2017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被纳入统计的118个国家中,中国排在第54位,较2016年下滑了6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适应经济发展的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政策仍不够灵活、以及企业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主体作用不强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其中应有之义就是把最具活力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人才吸引过来,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生回归创新创业已经掀起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已经形成,迫切需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把千百万的青年科技人才用好用活,激励他们投身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

青年人才工程计划的评价机制要从重科研成果评价向突出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转变

从形式上看,政府为了培养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设立了许多青年专项资助。除了设立二十多年的“杰青基金”“优青基金”外,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启动的“万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形成了引进海外青年人才的新一轮热潮。但是,评价标准仍然是看重人才以往公认成果和知名度,轻视人才实际创新能力和未来潜质。“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在人才评价中仍具有决定性影响,其结果必然使多数青年科技人才被挡在“成功门外”。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韩联郡、李侠两位教授对杰青基金实施状况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杰青的大龄化只起到了科学界的承认功能,而弱化了杰青基金引进、发现、培养与造就人才的功能。杰青大龄化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演变成一种制约中低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的年龄屏障。”杰青的大龄化某种程度上其实与杰青评审的标准设置有关,杰青基金的评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基金申报者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果,以SCI、EI论文发表等过于量化的指标对基金申请者进行考核。在杰青评审时对职称的横向比较也会造成中低龄青年人才处于劣势,杰青申请虽然要求申请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即可,但在实际评审中,若没有正高级职称,被评上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其他工程项目的评审也基本如此。

以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成果评奖为人才项目评审标准,并以此认定人才创新能力,这既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又是“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局限。其弊端就是极易造成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所说的“科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在评价过程中,把成名科学家过去已有的荣誉和地位加以强化,使之达到极端,而对未成名的科学家的成就和评价不断压抑和贬低。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核心。这种“优势积累效应”违反了科学的普遍性规范。年轻人、小人物以及团队成员的贡献往往会被淹没。默顿指出,“正是由于科学共同体内部承认分配的不平等才导致科学界中的权威结构形成,而权威结构的形成又反过来维护了科学界承认分配不平等的现象”。虽然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但科学界却是一个“老人统治”的世界。他指出权威结构在评价制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科学家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其他权威人士来评价他们的工作使之得到社会承认,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评价制度的基础。可以说,这种业内权威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形成的制度藩篱必要打破。

改革人才工程项目的评审制度,要切实以有利于青年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为出发点,加强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首先是国家青年资助项目要高标准、少而精,做到精准选拔、统筹培养。突出“高精尖缺”的人才导向,突出创新团队的梯次结构优化,突出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老交替与人才储备,突出国家统一平台建设和人才数据管理。避免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杜绝自设门槛壁垒。其次是各级政府的人才工程计划都应设计合理的年龄结构,对3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特别对引进团队要鼓励年轻团队优先。评审专家要有年轻专家的参与。再次是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倾向,坚持以用为本导向,以科研能力、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合作精神等多角度评价优秀人才,建立履历分析、实地考察、多方面数据取证等评价工具。同时,要有退出机制、容错机制的动态管理办法。最后,还有要大胆探索市场评价创新创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新路子。政府项目要引导青年人才更多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评价体系要逐步运用市场机制。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要从政策扶持向改善创新生态环境转变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解放思想的勇气、也要有科学的发现培养机制,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所谓创新生态系统,就是多个独立存在的创新个体共同居住的栖息地,而所有独立存在的创新个体能够生活得更好、更长、更幸福的前提在于这个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是否健全。目前,各级政府的人才工作仍然是以“拼扶持”政策为主,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如果将创新人才比喻为飞机,花了大价钱购买了或者造出了飞机,却因为缺少跑道和配套设施,只拿来当作卡车或拖拉机使用,或者干脆就只是摆设,那便违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就是需要帮助建机场,提供燃料、空管条件、地勤服务和飞行团队,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起飞,才是国家和单位引才选才育才的目标。

首先,政府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为青年科技人才松绑,确立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让创新创业的青年共同创造出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三个必备要素,即充分自由的创新市场环境、良好的政府服务和监管体系、稳定支持的创新投入与扶持政策。其中,以创新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是核心要素。当前中央提出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其核心就是强调人才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各级政府部门仍然管的过多,权力缺少边界,而服务的又太少,尤其对青年人才来说,成长中的各种壁垒门槛,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其次,要为青年人才开辟更多的成长平台。比如正在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许多基础科研领域,从海外结束博士后工作归来的年轻人,可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成为课题组长;在大科学工程领域,有了一轮项目经验后,在后续工程中挑起独当一面的研发重任。很多机遇甚至都是世界级的,全球难觅。例如,佛山第一个博士后王垚浩出站后创办国星光电股份公司,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5项、专利150多项,企业成为中国首家以LED为主业的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和封装行业龙头企业。

再次,通过政策集成创新实现环境整体改善,构建能够涵养青年人才和智力的综合生态。各地可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创投”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推动各类孵化器、公共服务机构举办各种路演活动和创业沙龙,举办青年精英创新创业周,评选创业先锋等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搭建青年领军人才俱乐部、创新协会、创意沙龙等各类活动组织,定期组织活动,以社会网络平台凝聚青年人才。

最后,关心青年人才成长,还要在引领和教育上下功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的成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指出,“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青年,也成就青年,让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青春,实现人生价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肩负起重任,不仅仅是代际更替上的必然,更意味着青年人将成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培育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四)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论坛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对新时代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指明了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新的使命与贡献。——编者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第一宝贵战略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报告全文中共计14处提到“人才”。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成为指引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指南。如今,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壮丽的事业已经开启,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当仁不让地应当成为这个队伍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海外高层次引智计划多达数百项。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市“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等,在海外留学人员中产生了深刻影响。“走,回祖国去!”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人才群体的普遍共识。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借助“千人计划”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我国实现了国家急需紧缺特殊人才的精准引进。在“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旨在吸引和招揽高层次人才的“招才引智”政策吸引和召唤下,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凤还巢”的回流大潮已经形成,并且势头越来越强劲。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新一轮“海归潮”引来一大批国际范围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我国在包括深地探测、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高空望远镜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在内的多个科研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并取得重大突破。其间,涌现出像黄大年、潘建伟、施一公、饶毅、张首晟、丁列明等一大批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同行中享有学术盛誉和富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物。

创新的事业呼唤释放创新人才活力

如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正在稳步、扎实地建成凝聚创新人才的“超强引力磁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之后,通过打破人才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能够为科研人员创造安心钻研、潜心创新的良好条件,创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更能够把优秀人才有力地吸引和凝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来。让高层次人才这些“千里马”不拘泥于政策制度的羁绊和束缚,做到“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最大程度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大程度上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适合的培养环境,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尤其需要注重和强调学习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行政管理权限、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将在海外学习到、感悟到和积累到的先进科技知识、优秀管理经验和理念结合本领域行业、本学科专业、本单位实际,向引智和政策决策相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知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朝着有利于人才释放活力和创造力的方向改革。通过推动政策决策相关部门着力改善人才引进、使用和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从而凝聚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赋予各类人才更大自主权,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的事业呼唤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剧,以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创新人才为标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人才培养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无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随着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海外留学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内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不仅没有变化,还将随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实际,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本战略储备,是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来适应创新需求。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博士生培养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差距,而把优秀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深造,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加速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国家实施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即在高水平大学中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从而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的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堪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政策举措。已学成归国的联合培养博士和正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纷纷表示,在外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开阔了科学视野,学习并初步掌握了最先进的科研方法,从一流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很多科研经验,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真诚热爱,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若干年后,这一项目派出的人员在获得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后,回到国内高等院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工作必将大大改变国内教师队伍结构,对今后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与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海外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给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国留学事业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的事业呼唤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要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海外留学就要担负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