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人才专报》是由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开辟的一档原创内容栏目。每期聚焦引才热点问题,对权威专家进行专访或者观点解读,同时发布人才数据报告,更加直观地展示国内人才现状。

  • 时政要闻
  • 人物专访
  • 视点
  • 数据报告

人物专访

王立生:人才流动须有序,
不以头衔论英才

近期,第四轮学科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随着高校自主评审权的全面下放,鉴于师资建设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解评估工作中科学评价高校师资队伍的问题,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主任王立生进行了专访。

王立生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研究生》杂志执行主编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教育部的直属事业单位,接受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权,学位中心自2000年起面向国内外开展“中国学位证书及其它教育背景材料认证”工作。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承担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开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评审工作,并根据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开展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评估、评审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

近年来,高校师资建设中,“挖才”、“引才”不惜重金,手段形式多样,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印发通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以来,人才竞争现象愈演愈烈,而且还出现了“职业跳槽教授”,更是幻化出各种怪象,海外留学生也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大“归国潮”,这和高校引才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人才流动现象,您是怎么看待的?

王立生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学科发展和优化布局,争相特色建设,顺应时代需求而吸引高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流动现象,其中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合理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交流,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促进创新和科学繁荣。但其过度无序流动,不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也将影响科学研究可持续性、我国人才优化布局和学科发展格局,不利于发挥我国人才潜能的整体最优化性。

中国教育在线

面对这一高端人才的无序流动的现象,您认为如何能防范于未然?

王立生

为规范高层次人才有序流动,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

中国教育在线

您认为学位中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师资队伍的科学评价,要怎么才能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王立生

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机制等外部环境对人才流动也起到重要作用。学位中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不断凝聚共识,完善了师资评价机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不采用“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方式,不直接对师资队伍进行“数帽子”“论牌子”,重点考察“代表性骨干教师”以及科研团队的结构质量,避免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追逐资源、追逐有头衔教师上过于功利;二是,强调贡献和成效,淡化条件资源。对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在下一步权重征求意见时,建议适度降低其权重分量;三是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同行专家评价方法,综合考察学科师资队伍水平、年龄结构、人才梯次、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情况的评价。目前,学科评估师资队伍评价等具体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第四轮学科评估对师资评价的改革受到普遍赞扬,《光明日报》等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学科评估意义重大,是怎么发起的?又是怎么操作的呢?学位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至今已完成三轮评估。高校师资肩负重任,学科评估对高校人才流动影响很大,教育部发布通知正确导向,在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才流动的会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视点

  学术评价要以学术界为主,不能以政府为主,更不能让出版商主导。学术水平以论文发表的期刊载体来评价是学术交流的异化,产生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简单管理方式,主要是学术界不作为导致的。论文的主要作用是同行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发表的载体能够起到充分交流非常重要,互联网是论文交流强有力的平台。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观点解析:学术评价要以学术界为主

文/郭伟

李志民主任的观点可谓切中时弊,是引导学术发展的清流,对学术论文的发表起到很大的启发引导作用。

学术评价不能异化为论文评价

在论文出版的问题上,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这其中也包括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最为直接也最为简单的就是论文。高校在过度强调核心论文数量的竞争机制下,必然对更为根本的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放松要求,而且也将科学研究简单地异化为产出核心论文。甚至为了发表这样的论文去跑关系,严重败坏学术风气。国内学术界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发表中国的核心论文,也将目光投入到了外国的期刊世界,这也造成了我国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不费吹灰之力,凭借期刊杂志的固有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就“掠夺”了我国的科研成果。当然,发表世界级的杂志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对我国的学术发展有利,但单一性地以发表为目的,必然会扭曲评价的本意。

政府要在学术评价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形势下,政府要坚持“放管服”——简政放权,公正监管,高效服务,西方有句名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政府监管学术评价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关键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指明方向,而不是乱说乱动陷入“行政化”的老套。当然,在出现威胁社会和谐环境的所谓“成果”之时,要及时地出手,兴利除弊。

第三方评审势在必行

我国学术界也面临一定问题,学术界是否能做到公正评价?经过了高校硕士、博士扩招的学术界有着近亲繁殖的问题,在有些学科上甚至非常严重。“近亲”之间如果结成利益集团,势必会采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评价方式。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些国外优秀的博士人才不愿归国。建立健全我国学术界有关学术界的较为公正的第三方评审势在必行。

互联网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材料革命、能源革命、智能革命、效率革命正在深刻刷新着世界的面貌。互联网因素更是加速了这些变革。因此,学术评价与交流也应及时搭载互联网的时代“大船”。符合时代大势,才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学术评价,才有中国立场、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

人才数据报告

“十三五”阶段高校人才现状与竞争趋势分析

文/吕兰生

摘要


伴随2017年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启动,中国高校发展迎来全新历史时期,原有的“985/211”的领跑格局也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次学术桥汇总了国内385所高校高层次人才(含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千人,杰青及优青)最新统计数据,为大家系统分析新时期中国高校人才现状与竞争趋势。

1.顶端优势放大——中国高校985集团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两院院士、长江、杰青、万人”数据分布图(985高校/其他)
图1-1

985高校凭借其深厚的实力积淀(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实力雄厚,引才政策重视)和过去两个五年计划中的政策福利,在两院院士、长江、杰青、万人等“老资格”人才项目中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在本次统计中,985高校以10.1%的高校数量占比,拿下了65.6%的两院院士名额,74.6%的长江学者,76.9%的国家杰青人才和56.8%的万人计划人才。

中国高校两院“院士”数据分布图(排名前20)
图1-2
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数据分布图(排名前20)
图1-3
中国高校“杰青”数据分布图(排名前20)
图1-4
中国高校“万人”数据分布图(排名前20)
图1-5

在两院院士、长江、杰青、万人国内高校排名20强榜单中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超一流大学又牢牢占据第一集团位置,其中排名前5的高校人才总量占985高校人才总量均超30%。

2.后起之秀频出——新兴引才强校追赶格局逐渐显现

相对于“两院院士、长江、杰青、万人”等老牌人才项目, “长青、优青、青千、青拔”等“四青”则更多代表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潜力,在青年新锐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引才格局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中国高校“青千”数据分布图(排名前20)
图2-1

在“青年千人(2011-2017)”高校排名前20榜单中,南方科技大学以非985/211高校身份位居第13,苏州大学以211高校身份位居第19,如果按照39所985高校总量排名,“青千”入选人才高校排名前39名中,有7所非985高校,其中:

●南方科技大学(第13名)、上海科技大学(第22名)、南京工业大学(第29名)作为非211高校,却挤掉一众985、211高校

●华中农业大学(第31名)在“青千”指标上超越了中国农业大学(第36名)

相比于“两院院士、长江、杰青、万人”人才榜单上985高校的全面领先,“青千”榜单上非985高校的异军突起说明众多非985高校正在逐步改变引才策略并同时加大引才力度,从高校未来人才基础入手,着重引进青年新锐人才,与985高校打“时间差”,赢“未来局”,从这些代表高校身上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共性的引才思维和引才模式。

1)突破旧的引才局限,立足全球引才格局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以多种方式突破岗位编制,聘任形式,评审制度等引才局限,全面加速引才进程的同时也开始不再局限于国内引才,而是放眼全球格局,融入全球人才竞争,提早享受学术全球化福利。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截至2016年10月中旬,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的260名人才中,其中90%以上拥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这既有南科大“一张白纸易作画”的先天优势,更有南科大全球引才格局的强大推动。

2)扩大地域优势影响,享受人才高地福利

东南沿海,四大直辖市,各省省会作为资源集中地区,对于人才的吸附优势尤其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引才条件开始与地方发展情况绑定并同步影响人才,所以以苏州大学,深圳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青千”指标上反超一众985高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3)打造学科集群优势,以点带面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受限于较为薄弱的基础实力,引进高水平人才的重点应该放在打造学科集群优势,重引才实效而非单纯数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学科建设,以点带面,尖端放大,从而拉动高校整体引才影响,南京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就是此中代表。